格竹的意思、格竹的详细解释
格竹的解释
指 明 王守仁 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之事。 明 钱德洪 《王文成公年谱》:“二十一岁在 越 ……是年为 宋 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 龙山公 于京师徧求 考亭 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麄,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清 魏源 《王文成公赞》:“ 朱子 格物何曾教人格竹,此亦《语録》之一病。” 严复 《救亡决论》:“前 明 姚江 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 竹的解释 竹 ú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
网络扩展解释
“格竹”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典故,与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的早期思想探索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背景
“格竹”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理念,原指通过研究事物本质来获取知识。其中:
- 格:推究、研究(《说文解字》释为“木长貌”,后引申为探究规律)
- 竹:指具体的研究对象竹子
二、典故核心事件
据明代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记载:
- 时间:王阳明21岁(1492年)时
- 行为:他依照朱熹“格物致知”学说,在官署中对竹子进行连续七日七夜的观察推究
- 结果:未能领悟竹子之理,反因过度思虑而病倒
三、失败原因与思想转折
王阳明此次实践失败的关键在于:
- 理学方法的局限性:朱熹主张通过观察外物穷究“天理”,但王阳明发现此路径难以通达终极真理。
- 心学萌芽:此次挫败促使他转向“心即理”的哲学体系,提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主张真理应向内心求索。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 科学史视角: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格物”方法未能发展出现代科学思维的典型案例。
- 哲学史意义:标志宋明理学向心学转型的重要节点,为“龙场悟道”奠定思想基础。
注:若需查阅原始文献细节,可参考《王文成公年谱》、王阳明著作及《大学》相关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格竹》是一个中文词汇,意为竹子紧密排列,形成一种规整的格子状。它的拆分部首是⺮和竹,笔画有9画。这个词的来源与细长的竹子和竹篱相联系,用来形容竹篱之间相互交错、错落有致的景象。
《格竹》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没有特别的描述《格竹》这个词的具体写法。
以下是可以用来例句的相关句子:
1. 院子里的篱笆由格竹编织而成,非常美观。
2. 这幅画利用格竹的造型,给人一种简约而又丰富的感觉。
与《格竹》相关的组词有:篱笆、竹篱、编制等。
近义词可以是:竹栅、竹子围栏、竹墙等,它们都与格竹有关。
然而,我未能为您找到《格竹》的反义词。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本身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尚书班士抱膝冰泉不落言筌拆白道字超额敕答持位搥胸跌足次舍粗疏大马猴怼憾垛叠恩灵风证馥馥革灭蛊主寒山子号丧黑簇簇花书惑众沪上介虑鹫头兰友瓜戚冷蕊栗阶懔惧里挑外撅罗绮迷摄谋活纳访贫薄批郄导窾扑天倾车球灯缺盆骚章上命盛秋舍止誓念瘦生署牋顺节泗涕四维耸人听闻庭训团城小体遐声谢安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