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皃言的意思、皃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皃言的解释

妄言,虚语。《新唐书·崔植传》:“ 植 曰:‘良史非皃言。 汉 承 秦 侈纵之餘,海内凋窶, 文帝 从 代 来,知稼穡艰难,是以躬履俭约,为天下守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皃言(mào yán),是“貌言”的古字写法,指表面上动听而实际虚伪的言辞。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皃”为“貌”的古字,意为外表、表面。“皃言”即指注重外在修饰、华而不实的话,与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至言”)相对。它强调言语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常带有贬义色彩。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出处与经典文献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

    “语曰:‘貌言华也,至言实也。’”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对此注解:“貌言谓虚饰之言……华者,虚也。至言谓实言也。” 明确指出“貌言”即虚华不实之言。

    来源:司马迁《史记》,司马贞《史记索隐》

  3. 深层含义与用法特点

    • 华而不实:注重辞藻华丽或表面迎合,缺乏真实内容和诚意。
    • 虚伪矫饰:往往用于掩饰真实意图或取悦他人,非发自本心。
    • 与“至言”对立:常与表达真实、质朴、切中要害的“至言”或“实言”并提,形成鲜明对比。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 现代理解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貌言”虽不常用,但其内涵仍具现实意义。它可泛指一切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真诚或带有欺骗性质的漂亮话、场面话、客套话或奉承话。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皃言”是古汉语词汇,指表面动听而内在虚伪的言辞,强调言语的外在华丽与内在真实之间的背离。其核心概念源自《史记》,并在历代注疏中得以明确阐释,揭示了语言表达中形式与实质可能存在的矛盾。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皃言”的词义解释如下(基于网络信息综合整理,因资料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谨慎参考):

  1. 基本释义
    指虚妄不实的话语,即“妄言、虚语”。该词为古汉语用法,现代已不常见。

  2. 文献出处
    主要见于《新唐书·崔植传》的记载:崔植在讨论史书编纂时提到“良史非皃言”,强调优秀史官应避免不实之言,需如实记录历史。

  3. 字形与读音辨析

    • “皃”读音为mào,古同“貌”,但在此词中可能为通假字或生僻用法。
    • 需注意与“貌言”(表面之言)区分。例如《史记》中“貌言华也,至言实也”的“貌言”指虚伪的外交辞令,与“皃言”含义有部分重叠但非完全等同。

建议:若需学术引用,建议进一步查阅《新唐书》原文或权威古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箔笼裁翦常轨舂酋辍演出圈单一制德庇登格定期存款地上茎冻原断产飞翥风声妇人分异符厌果膳昊天幻执胡哄技掚警拗亢丽克己复礼袴腿牢利狸虫劣迹昭着李逵满密牦旄没搭撒面油民柄内迁拚捐扑空气烘烘栖寄清甲人给家足辱命如荼如火梢泊深分生裙书办鼠毫笔铁线莲蹄囓铜盆帽驼腰亡匿王者香五量香令闲检骁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