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语阿僧祇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 宋 晁补之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词:“不劳龙女骋威仪。僧祇世界供游戏,贤懿光阴比寿期。”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虽则是僧祇劫里业缘该,毕竟你龙华会上真身坏。” 王国维 《题蕺山先生遗像》诗:“僧祇劫去留人谱,风义衰时拜鬼雄。”
(2). 波斯 语zangī的译音。泛指 南海 土著种族。或指 非洲 东海岸黑种人。《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 元和 八年,献 僧祇 奴四、五色鸚鵡、频伽鸟等。”《新唐书·室利佛逝》:“又献侏儒、 僧祇 女各二及歌舞,官使者为折衝,以其王为左威卫大将军。”
“僧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数量单位
源自梵语“阿僧祇”(Asaṃkhyeya)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是古印度最大的计数单位,常用于描述极长的时间或庞大的数量。例如“三僧祇劫”指菩萨修行成佛所需的漫长时间。
部派名称
在佛教中,“僧祇”也指代“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是早期佛教分裂后的主要部派之一,强调僧团集体权威。
波斯语“zangī”的音译,唐代文献中泛指南海土著或非洲东海岸的黑种人。例如《新唐书》记载诃陵国(今印尼爪哇)曾向唐朝进献“僧祇奴”。
《僧祇》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计量单位,约等于一百万。它用来表示僧尼的数量或寺庙的规模,是佛教中常用的计数单位之一。
《僧祇》是由“人”和“示”两个部首组成的。
拆分的笔画分别为:
“僧”:共11画,“亻”部4画,“月”部4画,下面的“彡”部3画。
“祇”:共10画,“礻”部4画,“气”部4画两个连写,下面的“丶”部2画。
《僧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佛经中,作为一个佛教特有的词汇而流传下来的。
《僧祇》的繁体字为「僧祇」。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僧祇》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僧箕」。
1. 这座寺庙共有五十余个僧祇。
2. 这位方丈带领了一百个僧祇前往参加佛教活动。
1. 僧侣:指的是出家修行的*********。
2. 祇合:指的是僧尼合计的数量。
3. 祇园:指的是僧尼修行的庭园。
1. 僧徒:佛教出家的修行者。
2. 僧人:指的是佛教寺院中的僧尼。
3. 僧院:指的是佛教寺庙或修道院。
在这个语境下,暂时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僧祇》是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没有与之完全相反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