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戾色的意思、戾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戾色的解释

凶悍的容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女乃约略经络,刺之如数。自此平復,果不復病。弥自懺悔,临下亦无戾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戾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凶狠、乖张、不和悦的脸色或神情。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因愤怒、不满或性情乖戾而显露在脸上的凶恶表情。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戾 (lì): 本义指弯曲、乖张、违背常理。引申为凶暴、不讲情理、罪过等含义。《说文解字》释为“曲也”,段玉裁注:“戾之言捩也,凡戾训曲者皆引申之义。” 在“戾色”一词中,“戾”取其“凶暴、乖张”的引申义。
    • 色 (sè): 指脸上的神情、气色、表情。
    • 合成义: 因此,“戾色”即指因内心凶暴、乖张、不满或愤怒而显露在脸上的不和善、凶狠的表情。
  2. 具体描述与用法:

    • 形容神情凶狠: 这是“戾色”最直接的含义。例如:“他听闻此言,脸上顿现戾色。” 意指听到某句话后,脸上立刻显露出凶狠、愤怒的表情。
    • 形容性情乖张的表现: 一个人性情乖戾、难以相处时,其表情也常带有“戾色”,显得不友善、易怒。
    • 带有负面色彩: “戾色”是一个贬义词,描述的是一种令人不悦、甚至感到威胁的神情。它常与愤怒、不满、怨恨等负面情绪相关联。
    • 文学描写常用: 在文学作品中,“戾色”常被用来刻画人物的负面情绪或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表现力。例如小说中描写反派角色或愤怒的人物时可能用到。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怒色、愠色、凶相、恶相、厉色(厉色更强调严厉,戾色更强调凶狠乖张)。
    • 反义词: 和颜悦色、喜色、悦色、慈色。
  4. 典籍例证(体现权威性):

    • 虽然“戾色”作为一个固定词汇在早期经典中不如单字“戾”或“色”常见,但其含义可以从对“戾”和“色”的训诂以及后世用法中清晰体现。
    • 《论语·乡党》虽未直接出现“戾色”,但有“色斯举矣”等句,表明古人对察言观色(观察人的神情)的重视。“戾”作为凶暴、乖张义,在古籍中常见,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荀子·荣辱》:“猛贪而戾。”
    • 后世文献中,“戾色”的使用明确表达了凶狠之色的含义。例如在明清小说或笔记中常有类似描述。

“戾色”指因内心凶暴、乖张、愤怒或不满而显露在脸上的凶狠、不和悦的神情。它由表示凶暴乖张的“戾”和表示神情的“色”组合而成,是一个带有明显负面色彩的词汇,常用于描述人物瞬间的情绪爆发或一贯的乖张性格在表情上的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戾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指凶悍、暴戾的容色或神情,常用于形容人面部显露的凶狠之态。

2.出处与例句

该词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邵女》。原文中描述主角性格转变后,对待下属不再有凶悍之色:

“弥自忏悔,临下亦无戾色。”
(意为:自我反省后,对待下属不再露出凶悍的神情。)

3.词义分析

4.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描述,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近义词可联想为“凶相”“厉色”,反义词则为“慈色”“和颜”。

5.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词典(如《汉语大词典》)中仍保留释义,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聊斋志异》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论阪田不相上下不屑毁誉産穑承运大姆子当立之年點頭哈腰断碣遁名改作钝拙非亲非故非种刚巨官印官斋跪炉国破家亡梏亡海葵海术耗射詪詪贾岛佛骄悖稽验倔佹俊气剧谈磕擦悃悃泪天倒地明日泥浆攀和普乃签批前识牵丝戏清贫秋宵骑云色胆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盛化诗格十辉守形霜彩四海困穷司阶四停八当梃杻颓缺晚末文锋梧子向外孝悌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