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介帻的意思、介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介帻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长耳裹发巾。始行于 汉 魏 ,即后来的进贤冠。 晋 陆云 《与平原书》:“一日案行并视 曹公 器物牀荐席具……介幘如 吴 幘。”《南史·褚澄传》:“又赎 彦回 介幘犀导及 彦回 常所乘黄牛。”《隋书·礼仪志六》:“幘,尊卑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谓之介幘;武者短耳,谓之平上幘。各称其冠而制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宿明堂斋殿行禋祀礼》:“乐工皆裹介幘如笼巾,著緋宽衫,勒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介帻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中的一种特殊首服,兼具礼仪性与实用性,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形制特征

介帻指顶部平直的巾帻,其核心特征为“屋曰介”(即顶部呈平顶硬壳状),区别于前高后低的“颜帻”。通常以丝帛或皮革制成,覆盖于发髻之上,下沿可包裹前额至耳后,两侧留有耳孔(称为“收”),为官吏、士人佩戴。

二、功能与礼制意义

  1. 身份标识

    介帻在汉代为低级官吏与文士的常服首服,至东汉上升为天子、百官朝服标配。《后汉书·舆服志》载:“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为绛袙,后稍作颜题……至孝文乃高其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 其平顶设计象征仪态端方,体现礼制秩序。

  2. 礼仪演变

    西汉时介帻多衬于冠下(如“长冠介帻”),东汉后逐渐独立成礼。晋代发展为“平上帻”(即介帻),与武冠搭配称“平巾帻”,成为正式官服组成部分。《晋书·舆服志》明确将“介帻”列为太子、尚书仆射等职官朝服。

三、历史流变与文化关联

四、权威文献佐证

释源可参考:

  1. 《后汉书·舆服志下》载:“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尚书帻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2. 《晋书·舆服志》详述:“平冕,王公、卿助祭于郊庙服之……介帻,服文官服。”
  3. 清代训诂著作《释名·释首饰》:“帻,迹也,下齐眉迹然也。或曰介帻,其形似介字也。”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晋书》及上海古籍出版社《释名疏证补》获取原始文献。现代研究可参考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四章“汉晋冠巾”。

网络扩展解释

“介帻”一词的解释存在一定争议,需结合来源谨慎分析:

  1. 古代服饰含义
    根据,介帻是古代的一种长耳裹发巾,流行于汉魏时期,后发展为“进贤冠”(一种文官礼帽)。此解释符合历史文献中对“帻”的常见定义(头巾类饰物)。

  2. 可能的语义混淆
    同一来源提到介帻被拆解为“介绍”与“推荐”的组合成语,但此说法缺乏其他佐证,可能是对字形的误读。汉语中并无此成语的常用记录,建议谨慎采纳该释义。

建议用户进一步查阅《说文解字》《中国古代服饰史》等专业文献,或通过博物馆文物资料确认具体形制与用途。

别人正在浏览...

臂鹰布演漕计産额大仁大义低矮雕废定籍东零西散钝态纺绩非乃肥噬夫甘都卢噶布伦缟衣綦巾裹头还欠横霸辉张奸舋角牙几至絶理浚泻踞盘溃陷联衿烈山氏里域马利马蝇妙辨迷径民生涂炭怒火藕节滂被剽怸潜发窍奥钦企崎岖不平色胆勝殘去殺圣谗省用足财识字班宿习太冥探珠跳峦痛诋妥实突兀嵬崖文虹緼巡无生话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