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何则的意思、何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何则的解释

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唐书·沉既济传》:“所以黎人重困,杼轴空虚。何则?四方形势,兵未可去,资费虽广,不获已为之。” 宋 曾巩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歟?” 县解 《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然而使世之志士论客安其心之一事,则其关係非尠小也。何则?彼革命家惧宪6*政之成立,深如 北京 停车场之炸6*弹,不尝云出于彼辈之手耶?”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何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何则”的汉语词典释义与用法解析

一、核心释义

“何则”是古汉语中的疑问副词兼连接词,用于提出疑问或承接上文引出原因解释,相当于“为什么”“什么缘故”。其核心功能是设问自答,通过反问强调后续的结论或事理。例如: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何则?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此处“何则”引出对前文高尚品行的原因说明,意为“为什么呢?”(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2009:页112)

二、语法功能与演变

  1. 疑问副词

    表深层原因探究,需结合语境理解。如: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何则?其形骸之外也。”(欧阳修《秋声赋》)

    “何则”在此追问人与自然差异的根源。(来源: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页168)

  2. 承接连词

    唐宋后逐渐演变为过渡性连接词,相当于“这是因为”。如: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何则?实存而名自附。”(《文心雕龙·指瑕》)

    此处衔接现象与本质的因果关系。(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2卷,页1320)

三、典籍用例与权威解析

四、现代使用与规范

现代汉语中“何则”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仅见于仿古文体或学术论述中引述典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该词条,印证其文言专用属性(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权威参考来源

  1.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2009)
  2. 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2卷)
  4.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59)
  5. 北京大学《论衡校释》(1996)
  6.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何则”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表达,主要用于自问自答的语境中,表示“为什么”,并通过后文给出解释。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基本含义

“何则”由疑问词“何”(表“为什么”)和连词“则”(表因果)组成,字面可理解为“为何如此?因为……”。其核心功能是引出问题并自行解答,常见于古代文献的论述中。

二、用法特点

  1. 自问自答结构
    通常以“何则?”单独成问句,后接“……”阐明原因。例如:

    • 《史记》中:“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 王褒《四子讲德论》:“圣主不遍窥望而视以明……何则?淑人君子,人就者众也。”
  2. 因果逻辑强调
    通过设问形式强化前后文的因果关系,类似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因为……”。

三、与其他表达的区别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仿古文体或学术论述中偶见,用于增强逻辑层次感。例如:“传统文化需创新传承,何则?时代语境已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育塔抱角床笔气蕃浑采僚长鲸饮长永成服成年怠安打援定风波令浮衍诰轴羹魁官给棍蠹浣溪沙家法即代儆守寂然无声九佐居不重茵矩阵元捞稻草老哥哥老人家奁赠麟甸凛秋赁值掳获沦翳瞒天讨价鸣跸牛竖旁敲侧击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青虾搉利桡歌爇榇三悊山阴折杨柳食芹示人耍单儿帅职舒坦束装就道陶叟通谙推诚接物闲谤校笺消炼下邑希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