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北貉的意思、北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北貉的解释

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汉书·高帝纪上》:“ 北貉 、 燕 人来致梟骑助 汉 。”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 北貉 ,国也。’ 貉 在东北方, 三韩 之属皆貉类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北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北貉(拼音:běi mò)指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族或地域称谓。其中“北”表方位,“貉”(通“貊”)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特指生活在中原王朝以北的族群,常与“南蛮”“西戎”“东夷”并称,体现古代华夏中心的地理观与民族观。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第1卷,第763页。

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指代

  1. 先秦时期的“貉”

    《孟子·告子下》载:“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此处“貉”即指北方游牧或半农耕部族,强调其与中原文明在生计方式、礼制上的差异。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孟子集注》卷十二。

  2. 汉代文献中的“北貉”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与匈奴和亲政策时提及“北貉”,与“匈奴”并列为北方势力,可见其泛指汉初东北至华北的少数民族政权。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卷一下《高帝纪》。

三、文化引申与语义演变

“貉”在成语“一丘之貉”中引申为“同类事物”,含贬义。而“北貉”作为历史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对北方异族的统称,反映古代华夏族群对文化他者的认知框架。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册“古代文化常识”章节。

学术补充

语言学家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指出,“貉”本义为一种穴居兽,后假借为族称,体现古代以动物名代指边疆族群的命名逻辑。

来源: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貉”字条。

网络扩展解释

“北貉”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1. 基本释义 “北貉”是我国古代东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汉书·高帝纪上》明确记载其曾派骑兵协助刘邦作战,颜师古注解其为东北方部族,与三韩族群有渊源。

  2. 词源争议 • 权威字典解释其由“北”和“貉”组成,其中“貉”指獾类动物,由此衍生出形容人粗野凶猛的成语用法; • 但历史文献及百科释义均未提及此比喻义,仅保留部族称谓的本义。

  3. 易混淆概念 部分非权威资料将该词与北极野生动物混淆,称其为“北极貉”,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撑,应为误解。

建议在学术场景优先采用《汉书》记载的部族释义,若遇文学作品中作比喻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为特殊修辞手法。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耨谤忌菠棱超短裤撑目兔成事不说碜话侈侈不休稠度传素蠢动雌甲祷雨第二次握手風從伏猎蛤蜊羹藜唅糗供济挂肚牵肠国蔽害渐害渴合音字宏猷忽辣辣剪钱椒兰院鞿靮基金会京朝官静语机知叩辞苦孜孜类册雷令剑卢秦旅次马赵温周朦胴攀辕辟兵缯扑堆青疏亲庙屈蠖求伸神魂摇荡市落输委松阿松阡岁祀铜像黈聪王旨纨绔显黜翔翱箫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