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耨的意思、阿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耨的解释

(1).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邹氏 ( 邹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则佛之大千微尘也, 须弥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论》:“乃若《胜论》之言阿耨, 伊壁鉤卢 之言阿屯, 黎布尼 之言毛奈陀,汉语译之,皆云原子。”

(2).见“ 阿耨达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耨(ā nòu)是佛教术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源自梵语"anuttarā-samyak-saṃbodhi"的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指佛陀证悟的最高智慧境界。该词最早见于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完整音译在《大智度论》中被阐释为"无上正遍知"的三重含义。

在汉语构词法中,"阿"作为词头无实义,"耨"对应梵语词根"bodhi"(觉悟)。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记载:"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明确指出该复合词的递进式语义结构。清代《康熙字典》将其归入"耨"字条目,注音"奴豆切",延续了中古汉语的音韵特征。

该术语在现代佛教研究中,被定义为包含三层核心要义:超越凡圣的"无上性"、遍知万法的"正确性"、如实了悟的"真实性"。这种释义体系在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中得到系统论证,并成为当代佛学教育的标准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阿耨”是佛教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佛教概念中的极微/原子
    在佛教哲学中,“阿耨”(梵语:Aṇu)指物质的最小单位,意译为“极微”,相当于现代科学中的原子概念。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提到,阿耨与“大千微尘”等概念并列,用于阐述宇宙的微观构成。近代学者章炳麟也指出,该词与西方哲学中的原子(如伊壁鸠鲁的“阿屯”)有相似性。

  2. 阿耨达池(Anavatapta)
    此为佛教传说中的圣湖,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被视为四大河流的源头,象征清净无染。部分文献中“阿耨”可代指此池,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注意:提到的日语“那个”之意缺乏权威佐证,建议以佛教相关释义为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佛学大辞典》或佛教经典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保真逼命摈士逋亡漕贡塍区出卖醇醉戴匡导热德惠蝶骨封官许原公益贵族还敬海图很法耲耙虺虺绛纱系臂降侑矜宠禁阍金相玉映寄似领条令主留守赂息幂人模范佞宋主人牛种弄玄亲谊侵冤穷阴奇僻仁兄柔强儒籍纱笼中人伤秏上气不接下气山埜省旷声荣石郎神私了填抚蹄毂脡脊投琼绾会薇垣蜈蚣船仙姿玉质鞋匠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