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肚牵肠”。极言牵挂,挂念。《白雪遗音·岭儿调·从别后》:“从别后……心儿里掛肚牵肠,废寝忘食。”
“挂肚牵肠”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guà dù qiān cháng,其核心含义是形容极度牵挂、惦念某人或某事,情感深厚难以释怀。
基本释义
指内心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切思念与担忧,常伴随无法安心或专注的状态。例如:“孩子远行求学,父母整日挂肚牵肠。”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俗曲集《白雪遗音·岭儿调·从别后》,原文为:“从别后……心儿里挂肚牵肠,废寝忘食。”此句生动描绘了分离后的深切思念。
用法与结构
近义词与关联词
文化背景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口语中,表达深厚的情感联系。
《挂肚牵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非常关怀、牵挂着别人,十分忧心。
挂: 木 (mù) + 土 (tǔ) 笔画: 8
肚: 月 (yuè) + ⺼ (ròu) 笔画: 6
牵: 牛 (niú) + ⺧ (xié) 笔画: 9
肠: ⺼ (ròu) + ⺼ (ròu) + ⺼ (ròu) 笔画: 9
《挂肚牵肠》这个词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惧过,荐之度外,度外之人亦相谏曰:‘屈原,之子也。之子,肠断剧轻。’”这个典故表达了屈原对荐举自己为官之事的忧虑和挂念。
掛肚牽腸
古时候挂肚牵肠的汉字写法并无特殊之处,与现代写法相同。
他对家人的健康始终挂肚牵肠。
关怀、忧虑、牵挂、思念、忧心忡忡
挂念、牵挂、挂心、忧虑
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酷无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