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祷雨的意思、祷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祷雨的解释

祈神降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祷雨》:“往往见 蒙古 人祷雨者,非若方士然,至於印令、旗剑、符图、气诀之类,一无所用。惟取净水一盆,浸石子数枚而已。”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适 张真人 奉勅祷雨,又不得。尚书因见上言 李 事。上命踪跡得之,遂令祈雨,果验。”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村童们扮些海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祷雨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祭祀仪式,指通过特定宗教形式向神灵祈求降雨的民俗活动。该词由动词"祷"(祈求)与名词"雨"构成动宾结构,始见于先秦典籍,《周礼·春官》记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其中"舞雩"即祷雨仪式的早期形态。

从仪式特征看,祷雨包含三重文化内涵:其一,天人感应思想,《春秋繁露·求雨》载"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体现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的祭祀体系;其二,农业文明特性,《吕氏春秋·季秋纪》明确"命主祠祭禽于四方"以保秋收,反映农耕社会对自然气候的依存;其三,礼制规范要求,《礼记·月令》规定孟夏之月"大雩帝,用盛乐",将祷雨纳入国家典章制度。

历代文献中,祷雨仪式存在地域差异:北方多设坛祭祀龙神,如《汉书·郊祀志》载"京师郡国设坛祀龙星";南方则盛行祭祀雨师,王充《论衡·明雩篇》详述楚地"作土龙以招雨"的具体仪轨。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神灵信仰体系。

现代民俗学研究显示,祷雨习俗至民国时期仍在华北、江南等地存续,其仪式要素包括设祭坛、诵祷文、献牺牲、行乐舞等,构成完整的祭祀程序。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历史语义,多用于古代文献研究和民俗学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祷雨”是一个汉语词语,指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向神灵祈求降雨的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祷雨”字面意为“祈求降雨”,主要用于应对干旱或极端缺水的情况。其核心是通过宗教仪式或虔诚的祈祷,希望神灵赐予雨水。

二、历史典故与文化背景

  1. 商汤祷雨
    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主术》,商汤时期遭遇七年大旱,商王以自身为祭品在桑林祈祷,最终感动神灵降下大雨。
  2. 仪式形式
    不同朝代和民族的祷雨方式各异。例如,元代蒙古人用净水浸泡石子(而非符咒法器);清代文献记载道士或官员主持的官方仪式。

三、延伸意义

随着历史演变,“祷雨”逐渐成为困境中寻求解决途径的比喻,例如形容人们在危机时多方努力或寄望外部力量。与之类似的词语“祈雨”更侧重仪式性,而“祷雨”更强调个人或集体的虔诚。

四、文化关联

这一行为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现代社会中,类似的仪式仍存在于部分民俗活动中,但更多作为文化符号被保留。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祷雨仪式的操作流程或诗词引用,可参考《辍耕录·祷雨》及《西清笔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毗达磨被节本月边冲捕讨参告参考消息垂音蛋圆顶奏汸泉凡数风级表分过俯思肤琐高戍高闱垢坌贵穴谷战海阔天空红衣礮昏秽降假解比锦薰笼九玄辽滇龙综门枢女管家牌价盘硬翩翩飘马儿清溷亲任鹊鑪扰弊戎盐软泥搔首弄姿僧行闪烁其辞山州圣业尸利衰孑死斗思绎算博士酸乳损年台尚停顿王时物器闲敞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