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市的意思、和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市的解释

(1).古代指官府按价向民间购买实物。至 唐 宋 以后,实际成为强行摊派、掠夺民财民物的制度。《宋书·武帝纪下》:“臺府所须,皆别遣主帅与民和市,即时禆直,不復责租民求办。”《新唐书·韩琬传》:“今和市顓刻剥,名为和而实夺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且言 江 南和市紬绢,豫给緡钱。郡县或以私惠人,而不及农者。”《元史·何荣祖传》:“ 阿合马 方用事,置总库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唐 时﹞强令民众服役叫做召雇,摊派物品叫做和市,表示官出钱雇役买物。”

(2).指与少数民族交易。《旧唐书·回纥传》:“自 乾元 之后,﹝ 回紇 ﹞屡遣使以马和市繒帛……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 夏 人竟大入 河 东,朝廷乃议絶岁赐,禁和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市

基本释义

“和市”指古代官府以议价形式向民间购买物资的行为,属强制性交易制度。官府名义上与百姓“和议”价格,实则常压价征购,演变后成为变相赋税。该词多见于唐宋文献,如《新唐书》载“和市”与“和籴”(购粮)并行,体现官府对市场的干预。

历史背景与演变

  1. 起源与实施:唐代“和市”范围涵盖丝帛、木材等民用物资,表面强调公平交易,但中唐后逐渐成为硬性摊派。白居易《论和籴状》提及“和市”与“和籴”弊端:“号为和籴,其实害人”。
  2. 宋代发展:宋代“和市”进一步制度化,扩展至军需物资采购。《宋史·食货志》载,地方官吏常“虚估物值,强令民输”,致百姓负担加重。
  3. 后世替代:元代后,“和买”“采办”等词渐替“和市”,但本质仍属官方低价征购,明代《大明会典》仍沿用相关制度。

相关概念辨析

权威文献参考

语义延伸

现代语境中,“和市”一词已消亡,但作为历史概念,其反映的官府与市场关系仍具研究价值,常见于经济史、法制史著述(如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提及唐代物资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和市”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的术语,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官府强制征购制度

  1. 基本定义
    “和市”最初指官府按市场价向民间购买物资的行为。但自唐代起,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制摊派制度。官府常以低价或拖欠款项的方式掠夺民间财物,名为“和市”,实为变相剥削。

  2. 历史表现

    • 唐代《新唐书·韩琬传》记载:“今和市颛刻剥,名为和而实夺之”,揭露了其掠夺本质。
    • 元代甚至将“和市”与权臣阿合马私设的“总库”挂钩,用于敛财。

二、民族贸易往来

“和市”也指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官方贸易,具有政治安抚和经济交流的双重目的。这类交易通常由政府主导,涉及茶叶、马匹等战略物资。

补充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不同历史文献对“和市”的释义,更多细节可参考《新唐书》《元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闇晦包月伻头苍松翠柏柴鸡弹弦打牙配嘴敌饮兜风剬削恩格斯扼腕符咒管籥国将火旂机缚晋升紧行无好步金约眷留具体而微可搭扑克拉空悬懒残朗夕老军擂鼓鸣锣灵棚廪生緑柱石庙象南能旁勃辟讳牵系丘轲日试万言戎蛮生木盛筵易散饰理税法熟练属寮顺虑説梅止渴书人驷乘思路天函庭户驼车鼍吼佗年脱脂棉万死不辞嗢嗢虾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