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车常乘三人,所乘第四人曰“驷乘”。駟,通“ 四 ”。《左传·文公十一年》:“ 緜房甥 为右, 富父终甥 駟乘。” 杨伯峻 注:“古代兵车一般乘三人,此则四人共乘,其第四人曰駟乘,职则为车右之副手。”《左传·昭公二十年》:“公闻乱,乘,驱自 閲门 入, 庆比 御公, 公南楚 驂乘,使 华寅 乘贰车。及公宫, 鸿駵魋 駟乘于公,公载寳以出。” 杜预 注:“ 鸿駵魋 復就公乘,一车四人。”
“驷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文献和现代词典的解释中综合理解:
基本定义
驷乘(sì chéng)指古代兵车上除常规三人(御者、主将、车右)外所乘的第四人,职责通常为车右的副手,辅助作战或护卫。此处的“驷”通“四”,强调人数而非马匹。
文献例证
《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緜房甥为右,富父终甥驷乘”,杨伯峻注解说,驷乘是四人共乘兵车时的第四人,属战时特殊配置。
职能与背景
驷乘的出现可能与特定战役需求有关,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增加兵力或强化防御。其角色虽不固定,但多见于春秋时期的战车编制记载。
现代词典的扩展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驷乘”引申为“四匹马拉的车”,并比喻承担重要任务的团队。但这一用法在传统典籍中未见直接对应,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衍生解读。
注意点
需区分“驷乘”与“驷马”(四匹马)的概念。前者强调车上人数,后者指马匹数量,二者在古籍中通常不混用。
“驷乘”的核心含义为古代战车上的第四乘员,属军事术语;现代扩展的比喻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驷乘》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御马乘车。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驷」表示四马并驾,「乘」表示乘坐车辆。
「驷乘」的部首是「马」,部首意指字的核心意义或字形的形状。它的笔画数分别是「马」(驷)的17画和「乘」的9画。
《驷乘》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周礼·秋官·大宗伯》。这部典籍记载了国家重要仪式、祭祀和行政制度等内容,其中提到了驷乘作为一种仪式行车的方式。
《驷乘》的繁体字为「駟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驷乘」的字形略有不同。其中「驷」的古写形式为「駟」,形状更为繁复。而「乘」的古写形式为「乗」,上方有两个横杠表示车辆的形象。
1. 国王乘驷乘巡游城市。
2. 我们驾驭着驷马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参加盛大的婚礼。
3. 这辆驷马乘车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组词中包含「驷乘」这个词的有:驷马、四马、驷马功劳。
近义词包括:驾车、乘坐、驾驶。
反义词包括:下马、徒步、行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