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管籥的意思、管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管籥的解释

亦作“筦籥”。1.两种乐器名。《孟子·梁惠王下》:“管籥之音。” 赵岐 注:“管,笙;籥,簫。或曰籥若笛,短而有三孔。”《荀子·乐论》:“竽笙簫和,筦籥发猛。”亦泛指乐器或音乐。 宋 岳珂 《桯史·馆娃浯溪》:“闻管籥者,民喜而相告。” 清 陈维崧 《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诗:“设帨九天喧管籥,穪觴七郡倾壶榼。”

(2).锁匙。籥,通“ 钥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脩键闭,慎管籥。” 郑玄 注:“管籥,搏键器也。” 孔颖达 疏:“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籥,搢於鏁内以搏取其键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於堂下。”《南齐书·百官志》:“府置丞一人。掌宫城管籥。” 清 唐甄 《潜书·两权》:“百金之贾,必有居处,以安妻子,固管籥,结邻里,无盗窃之虞,乃可以转贩于四方。”

(3).指用锁加以锁住。《晏子春秋·杂上一》:“管籥其家者纳之公,财在外者斥之市。”

(4).比喻事情的关键。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非鄙无因而生,侵侮何从而入?此亦持德之管籥,尔其谨哉。”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未有玉不莹而为宝,人无学而称贤,盖持身之管籥,进德之舟船,响如鐘而待叩,明似镜以长悬,此其重於经术,寧降志於吾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管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献中,指代一种管乐器或音乐器具。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管籥”源自先秦时期,“管”指竹制或木制的管状吹奏乐器,如笛子或箫;“籥”则特指一种古代竹制单管乐器,形状类似竖笛,常用于祭祀或宫廷音乐中。合称“管籥”时,它泛指管乐器的总称,强调其在礼乐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在《周礼》和《诗经》中,“管籥”常被用来描述宫廷雅乐或宗教仪式中的演奏器具,象征和谐与秩序。

从字义分解来看,“管”本义为中空的管状物,引申为管理或乐器;“籥”则专指乐管,其字形从“竹”部,突出其材质和功能。在历史背景下,“管籥”不仅是一种音乐工具,还承载着文化内涵,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及“管籥之音”以喻教化之道,体现了古代中国“礼乐治国”的理念。现代汉语中,“管籥”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研究或古籍注释,但在研究先秦音乐史时仍具重要参考价值。

权威来源支持包括《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这些词典基于大量古籍考证,提供了详实的语言学分析。例如,《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管籥”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用例:“管籥之音”,以说明其作为宫廷乐器的普遍性;同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补充了其在考古发现中的实物证据,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类似乐器,强化了其历史真实性。这些来源确保了解释的专业性和可信度,符合原则的权威性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管籥”是古代两种管乐器的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分释字义


  1. 指竹制吹奏乐器,形似笛,最初用玉制成,后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古代文献如《诗经》《孟子》中均有记载,常与“钟鼓”“弦乐”并称。例如《孟子·梁惠王下》提到“管籥之音”,即指此类乐器。


  2. 通“龠”,形似排箫的编管乐器,早期为三孔,后演变为六孔。它既是乐器,也指通风鼓火器的管状部件,后引申为“钥匙”之意(如“锁籥”)。

二、合称含义

“管籥”常连用,泛指古代管乐器,多用于祭祀、礼仪等场合。例如:

三、延伸意义

因“籥”与“钥”通假,部分文献中“管籥”也隐喻关键或控制权,但此用法较罕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及《周礼》注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挨打嚣嚣哓哓百胜辩覆碧沈弊止不胜衣蠢迪检柙彫彤娣妇对劲梵林棼梁愤懑不平愤争分株负职概怀过税海兽花花绿绿涣散加官进禄奬训杰智洁治九雉峻酷开广馈携枯鱼烂开劳务费莲蓬头笼絷陆地梦梦乍鸣犊缗课年家子旁勃澎澎渤渤钱价樵妇权通三禅煽炽食浮矢橛使令霜露之思涮锅子汤剂汪子晩晩无线电传真乌云压顶下操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