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戎蛮的意思、戎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戎蛮的解释

(1).亦作“ 戎曼 ”。即 蛮氏 。古族名。 西戎 的一支。 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 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 。”《公羊传·哀公四年》:“ 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 。 赤 者何? 戎曼子 之名也。”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 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 ,即 戎蛮子国 。 哀 四年, 楚 围 蛮氏 ,尽俘以归。”

(2).泛指四夷。 晋 张华 《命将出征歌》:“ 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 吴 、 楚 、 秦 、 越 ,昔之称戎蛮者,今皆为中原腹地。”参见“ 四夷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戎蛮(róng má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化深度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

    “戎”与“蛮”均为中国古代对边疆民族的称谓:“戎”多指西方部族,“蛮”泛指南方民族。合称“戎蛮”时,常代指未开化的边远民族,含文化差异的贬义色彩。

    例:《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戎蛮屏周,以役王事。”

  2. 引申为粗野、未开化

    后衍生为形容人行为野蛮、缺乏礼教,或事物原始简陋。

    例:清代小说《镜花缘》中讥讽举止粗俗者为“戎蛮之气未除”。


二、字源与构词分析


三、古籍权威例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为:“古代对西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亦指其居地。”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地理指向:“戎在西方,蛮在南方,泛指四方边远民族。”

  3. 《左传·襄公四年》

    魏绛谏言:“戎蛮无亲而贪”,反映中原对边疆的刻板印象。


四、现代使用与辨析

现代汉语中,“戎蛮”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需注意:


五、学术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M]. 商务印书馆, 2015.
  3.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中华书局, 2009.
  4. 王力. 《古代汉语字典》[M]. 中华书局, 2014.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权威工具书及古籍注本,链接因平台限制略去,可通过ISBN查询纸质或馆藏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戎蛮”一词的含义根据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可分为两种主要解释:

一、成语含义(现代用法)

基本解释:指战争和野蛮行为。由“戎”(战争、军队)与“蛮”(野蛮、粗鲁)组合而成,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缺乏文明礼貌。
例句:在批评他人举止时,可用“戎蛮”强调其粗鲁或不文明的表现。


二、历史名词(古代用法)

  1. 指古族名

    • 戎蛮是西戎的一支,春秋时期分布于今河南颍河上游一带,后被楚国所灭。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楚灭戎蛮的史实。
    • 古时亦写作“戎曼”,如《汉语大词典》提到其族名来源。
  2. 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 晋代张华《命将出征歌》以“戎蛮”代指未归顺的边疆民族;清代薛福成则用其描述古代中原对吴、楚等地的旧称。
    • 与“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概念相关,属古代对异族的统称。

三、使用区别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或《汉语大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期子百沴暴民裨赞曹娥碑层椒瞋目竖眉齿危发秀单羸吊卷定科栋梁短狐谔然梵策飞起费役耕叟供稿圭碑好道号群横艾喙突混账佳茗捡式旌命镜像金门羽客九华帐久几旧踪决履可碜吭臆涝涝敛锷韬光帘柙逦迤龙蒸旅游业模习内海尿鳖旁推侧引匹比倾怀入贡射电天文学食不重味是察市歌梳枇嗣虐岁俭田连仟伯玩咏下不来遐方绝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