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望梅止渴 ”。 宋 李清照 《打马赋》:“説梅止渴,稍蘚奔竞之心;画饼充飢,少谢腾驤之志。”
“说梅止渴”(或写作“説梅止渴”)是一个汉语成语,与“望梅止渴”同义,均比喻通过想象或空想来缓解现实中的渴望,或用于形容用不切实际的方式自我安慰。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通过谈论梅子的酸味,使人分泌唾液,从而暂时缓解口渴。
比喻义:
借由想象或空想来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带有自我安慰的意味。例如:用未来的美好设想缓解当下的困境,但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直接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李清照的《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关联典故:
其含义源自更早的成语“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故事中曹操为激励士兵行军,谎称前方有梅林,士兵因想象梅子酸味而暂时止渴,最终坚持到水源处。
语境:
多用于描述用虚幻的设想应对现实需求,含一定消极色彩。
例:“制定计划不能只是说梅止渴,需有具体行动。”
语法功能:
通常作宾语或定语,如“这不过是说梅止渴的权宜之计”。
“望梅止渴”因典故明确、使用广泛,更常见于现代汉语;而“说梅止渴”多见于古代文献(如李清照作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世说新语》或李清照《打马赋》原文。
《説梅止渴》是一个俗语,意思是用言语或文字来取慰自己或他人,以达到缓解渴望的目的。梅是一种酸甜可口的水果,而渴则代表内心的渴望和欲望。这个成语形象地传达了以空虚、无法满足的物质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的含义。
《説梅止渴》这个成语由4个字组成。其中,“説”字的拆分部首为“言”(讠),它的笔画数为14;“梅”字的拆分部首为“木”(朩),它的笔画数为11;“止”字的拆分部首为“⺊”(匕),它的笔画数为4;“渴”字的拆分部首为“氵”(三点水),它的笔画数为12。
《説梅止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雍也》一章,它是孔子弟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成语中的梅并非指实际的水果,而是借指为思想、知识或艺术等代号。成语的繁体字形式为「說梅止渴」。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不同于现代汉字。例如,《説梅止渴》中的“説”字古时候的写法为「講」;“梅”字古时候的写法为「楳」;“止”字古时候的写法为「兪」;“渴”字古时候的写法为「冱」。
1. 他察觉到她的不安,于是聪明地用温暖的话语来“説梅止渴”。
2. 在这个孤独的岛上,她每天读书“説梅止渴”,以抚慰自己的心灵。
成语“説梅止渴”中的两个字都可以和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词语,例如:“説法”、“梅花”、“停止”、“渴望”等。
近义词:用类似的意义替换《説梅止渴》可以使用的成语有“用杯水车薪”、“饮水思源”。
反义词:与《説梅止渴》相对的成语有“知足常乐”、“求而不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