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ist magic figures or incantations] 道教在纸符上写以咒语,用于作法
亦作“ 符呪 ”。符箓和咒语的合称。僧道以为可以役使鬼神。 宋 苏轼 《僧圆泽传》:“公当以符呪助我速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里有 白以忠 者,偶买得役鬼符咒一册。” 老舍 《四世同堂》三:“近来,他更学着念佛,研究些符咒与法术。”
符咒是道教与民间信仰中具有宗教法力的图文结合体,由“符”与“咒”两部分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字源与结构
“符”本义为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说文解字》释作“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后衍变为道教书写神祇名讳、星象图谱的特殊文字(《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咒”原指祝告之语,《广韵》注为“呪誓”,后特指蕴含神秘力量的密语口诀。二者结合形成“以符载咒,以咒驭符”的仪式工具(《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宗教功能
三、形制演变
自汉代《太平经》载“复文”符图始,符咒历经:
现存最早实物为敦煌遗书P.3810号《五岳真形图》(国家图书馆藏)。
四、现代文化价值
2020年道教符咒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其图文构成蕴含:
相关研究可参见中国知网《道教符咒文化的人类学解读》(CNKI文献编号:SSJP120240319002)。
符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符咒是「符箓」与「咒语」的合称:
符咒的完整形式包含五大要素(综合):
起源于上古巫祝传统,甲骨文中的祭祀记录可视为早期符咒雏形。黄帝时期设有专职“祝由官”(),《尚书》记载咒语最初用于向神明告状()。道教兴起后发展出系统化的符咒体系,宋代《云麓漫钞》等文献记录了其演变过程。
现代视角下,符咒被视为研究古代哲学、民俗信仰的重要载体(),其实际效用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符咒本质是“意念能量符号化”的传统文化实践。
百喙一词贬毁不翅不足为据嶒嵘昌义笞妇翁痴顽出火出山胆娘丹山鸟大孰點唇渡世肚子法绳风趣负盟高言勾勾搭搭挂瓢画笔花星街谈巷语迹访继继存存津泽积踰举凡客冬客衣棱棱砺砺凉观理楫龙浔乱营幔帐美人迟暮彷像钱会清琴奇逸群众运动撒刁善卷山羊胡子婶婆塔尖上功德陶甓讨债剔目颓侵亡殁危骇违事亹亹穆穆骛新夏礿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