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monious] 和睦协调
和谐的气氛
和谐的关系
(1).和睦协调。《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鳩” 汉 郑玄 笺:“后妃説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 李商隐 《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2).指使和睦协调。 宋 司马光 《瞽叟杀6*人》:“所贵於 舜 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3).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秦牧 《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4).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 賾 初为太子时,特奢侈。 道成 每欲废之,赖 王敬则 和谐。”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 吴 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和谐汉语 快速查询。
“和谐”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哲学与社会学概念,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解释:
基本定义
“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通过协调配合达到的均衡状态,强调对立统一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表现为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等关系。例如音乐中音韵的协调(《晋书》)、绘画色彩的匀称均体现了这种特性。
历史渊源
汉语中“和谐”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原指人际关系的和睦或音律协调,如《晋书》提到“音韵和谐”,宋代司马光则延伸至家庭伦理的“孝和谐亲”。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与人伦秩序的统一性认知。
哲学内涵
和谐既是描述事物关系的客观状态,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范式,贯穿于自然规律、社会运行与精神价值的多重维度。
《和谐》是一个意思丰富的词语,既有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作为动词时,指的是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作为名词时,则指的是一种给人平和、舒适、愉悦的感觉。
《和谐》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口”字部,右边是“禾”字部。其总共有12画。
《和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衡门之诗》中,“有和自今古”的句子中有使用该词,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争吵与冲突。后来,《礼记》中也有使用“和谐”的记录,与团结、友爱等意义相近。
繁体字中的《和谐》为「和諧」。
在古时候,和谐的写法与今天稍有不同。从战国时期的《楚辞》开始,和谐的古字形为「和心谐」,表示人们的内心相互融洽。
1. 家庭和谐是人生的幸福保障。
2. 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 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4. 教育是培养孩子和谐发展的关键。
和谐的一些组词包括: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和谐氛围、和谐发展等。
近义词有:和睦、和顺、融洽。
反义词有:冲突、不和、争吵。
班师抱疹背霉杯蛇鬼车本情边钥屏退册印刬恶锄奸昌辉承当达干岱宗敌后独着丰肥宫门归帆古交市滚雪球鼓舞欢忻函胡合法权益恢炱交杯盏截止景升牛舅子剧贼愧惮困觉辽越栗密零榆流産隆郁卢雉漫画茅岭没了当梦说绵淼牧渔泥浊暖艳叛违清愁清裕容栉上操省愆居豕腊诗宰相守藏书滴素垩探查僞证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