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花结实聚成的长条。 唐 李群玉 《早鸿》诗:“野水莲茎折,寒泥稻穗空。” 宋 范成大 《竹下》诗:“稻穗黄欲卧,槿花红未落。”
稻穗指水稻成熟后结出的果实聚集体,是稻类作物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其形态特征和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稻穗由稻穗轴(主枝梗)及侧生的小穗组成,小穗基部具两片退化颖片,内含一朵能育小花。成熟时小穗外壳(稃片)呈金黄色,包裹着米粒(颖果)。稻穗通常呈下垂圆锥花序,长度约15-30厘米,是水稻完成授粉后发育形成的籽实集群 。
作为全球主粮作物,稻穗承载着人类50%以上的口粮需求。单穗平均结粒80-150颗,千粒重约25克,其籽粒脱壳后为糙米,精加工后即成食用大米。中国作为最大水稻生产国,稻穗的丰歉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与经济稳定 。
在东亚农耕文化中,稻穗是丰收与富足的核心意象。古代文献《诗经·豳风》已有"十月获稻"的记载,民俗仪式常以稻穗祭祀谷神。现代国家象征体系里(如国徽、货币图案),稻穗元素隐喻"民以食为天"的治国理念 。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稻穗的生物学定义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农业出版社,1991:水稻产量结构与经济价值
- 《中华民俗文化:农耕信仰研究》,中华书局,2009:稻穗文化符号的演变
稻穗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
一、基本词义 指水稻成熟后结出的穗状果实,由稻花聚结成长条形结构,是水稻的生殖器官,即人们食用的稻谷部分。生物学上属于禾本科植物的圆锥花序,包含多粒籽实(颖果)。
二、象征意义 作为汉语文化意象,稻穗承载着双重寓意:
三、语言特征
四、文化溯源 该词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诗经》等典籍中已有类似意象。唐代诗人李群玉在《早鸿》中曾用"寒泥稻穗空"描绘秋收场景,宋代范成大《竹下》诗则通过"稻穗黄欲卧"展现田园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周期或相关成语典故,可查阅农业典籍《齐民要术》或《汉语大词典》。
拔绝贝胄变卖宾空不瞬采拔藏光蝉髩常参长是谄顔承顶初肇打啵大间歇泉倒卓谛读俄顷奋涌分子筛咖喱甘洌怪事咄咄汉经厂禾麻狠劣煌煌胡饼晦闇解学急烦金迷纸碎究切久续兰情蕙性敹彻乱坟岗陆涂囊萤昵昵滂泽前途无量秦始皇却略羣巧饶足热念尚书履少亡识味澍霖鼠目獐头四输松斋随阳雁殄靡贴米雾散云披象简乌纱枭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