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语。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至三年、七年,乃古人恆语。古凡言数者必三、五、七。”
“恒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及使用场景:
基本解释
指永恒不变的语言或言论,形容言辞经久不衰,不受时间或环境影响。例如经典文学作品、名言警句等()。
使用场景
基本解释
指常语,即古人常用的固定表达方式()。例如清代学者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提到,古人习惯用“三、五、七”等数字表达虚指,如“三年之艾”“七年之病”即属此类用法。
文献例证
在古籍中,“恒语”多用于说明语言习惯或修辞规律,如数字的象征性用法()。
两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群经平议》等文献()。
《恒语》指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流传久远、不会改变的言辞或格言。它代表着一种持久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意义。
《恒语》的部首是言字旁,它属于表意字,具有一定的象形意义。它的笔画数目为14画。
《恒语》最早出现在古代经典文学中,流传至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没有繁体字的《恒语》记录。
在古代汉字中,恒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一个类似“口”的结构,下部分是一个类似“人”的结构。整个字形更加古朴、简洁。
1. 学习是一种恒语,每天坚持才能取得进步。
2.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传承着恒语,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1. 恒心:指持之以恒、不动摇的意志。
2. 恒定:指永恒不变、稳定不变的状态。
3. 恒久:指持久、长久不变的时期。
1. 永恒:表示永久、不朽。
2. 不变:表示持续、不改变。
3. 长存:表示长久存在、流传。
1. 变幻:表示多变、不固定。
2. 短暂:表示短暂存在、不持久。
3. 微小:表示微小、微不足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