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鹅步的意思、鹅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鹅步的解释

缓慢而斯文的步态。 骆宾基 《罪证》五:“两手插入衣袋里,跨着鹅步,故意给对方摆出高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 秦牧 《艺海拾贝·邯郸学步》:“传说古代的 邯郸 人是很会走路的,大概是京都大邑所在,人们很讲究姿势和风度,决不能容许任何鹅步和八字脚之类出现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鹅步是汉语中一个形象化的名词,指模仿鹅行走时特有的缓慢、摇摆而稳重的步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与步态特征

指行走时身体左右轻微摇摆,步伐缓慢而稳重的姿态,类似鹅行走时的动作特点。这种步态通常带有从容不迫或刻意庄重的意味,常见于文学描写中对人物仪态的刻画。例如鲁迅在《示众》中描述:“胖大汉就在槐荫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它像鹅步一般,从容不迫地大摇大摆地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二、军事术语中的特殊含义

在特定语境下,“鹅步”指军队正步走(Goose-step)的俗称。这种步伐要求士兵踢腿时膝盖绷直、脚面与地面平行,行进节奏僵硬而整齐,源于普鲁士军队,后成为某些国家阅兵式的标志动作,象征纪律与威慑力(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比喻义与引申用法

  1. 行动迟缓:

    形容人做事拖沓、效率低下,如“他办事像鹅步,半天没进展”。

  2. 故作姿态:

    讽刺人刻意摆出庄重架势却显笨拙,如“领导鹅步视察,群众暗自讪笑”。(来源:《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四、文化关联与文学意象

中国传统绘画与戏曲中常用“鹅步”表现文人雅士的闲适或官员的威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描写士大夫“踱着鹅步,摇扇吟诗”,凸显其身份优越感(来源:《中国文学描写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新华成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5.
  4.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学描写辞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鹅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缓慢而斯文的步态,形容人走路时姿态优雅、步履轻盈。该词既可描述日常行走的从容,也可用于艺术表演(如舞蹈)中强调动作的优美性。


二、历史起源

源自拿破仑时代的军事术语。当时军队使用前膛枪,士兵需停下装填弹药并保持横队整齐,导致行进步伐缓慢,被称为“鹅步”。英文对应词为“goose step”,原指类似鹅行走时的高抬腿动作。


三、现代应用

  1. 军事领域:俄罗斯阅兵式中的正步被称为“鹅步”,特点是高抬腿、步伐豪迈。
  2. 文学描写:用于刻画人物姿态,如骆宾基《罪证》中“跨着鹅步”表现高傲神态。

四、使用场景


五、例句参考

  1. “士兵迈着鹅步通过检阅台,气势威严。”
  2. “他故意摆出鹅步,显得滑稽可笑。”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不着情裁择擦拳抹掌缠绕茎笞刑舛殊道种大义灭亲调派谛当低温飞鼠芬菲敷政歌讴枸芑过盐诃护鹤口候骑猾民或乱接力基里巴斯敬齐净油进扑纪限冷寂练习生嫠辍纬临别赠言芦丁绿暗红稀马渤懑愤靡劳缗泉磨砻镌切齧龁农闲排序飘尔祁奚之荐栖住入寂莎虫试官手下水坝睡椅庶萌泰尊投考微班韦脂五盐五音戏瞎灯灭火嗛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