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吮疮 ”。
“吮疽”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演变如下:
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战国时期吴起的事迹:吴起任魏国将领时,与士兵同衣同食,亲自为生疮疽的士兵吸吮脓血,以减轻其痛苦。这一行为成为古代将领关爱士卒的典范。
该词多用于褒扬将领或领导者的亲民作风,强调身先士卒、与下属共患难的精神。例如唐代刘长卿《从军行》中“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借古讽今,感叹当时体恤士卒者稀少。
“吮疽”通过吴起吸脓的典故,从具体医疗行为演化为象征性语言,成为中华文化中“上下同欲”精神的典型意象。更多细节可参考《史记》原文及历代诗词引用。
吮疽(shǔn jū)是一个汉字词语,通过拆分可以得到两个部首:口(kǒu)和疒(nuò)。口作为部首,表示与口相关的事物,疒作为部首,表示与疾病相关的事物。这个词的拼音音节为shǔn jū,其中“吮”音shǔn表示吸吮的意思,“疽”音jū表示疾病的意思。
吮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文人骚客将各种疾病以诗词形式来表达,吮疽就是其中的一个词。该词用来形容一种患有疮疡的情况,疮疡在口腔内或其附近出现。由于这种疾病的特殊性,古代人们将其称为吮疽。
吮疽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吮疽。繁体字保留了同样的意思和发音,只是书写形式略有不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写法中,吮疽的“疽”字有五个竖线,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字形风格。
以下是一些关于吮疽的例句:
1. 他长期吸烟导致口腔内出现吮疽。
2. 这种疾病被称为吮疽,需要及时治疗。
吮疽这个词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如吮吸(shǔn xī),意思是通过嘴巴吸取液体等物质;疽病(jū bìng),意思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
与吮疽相关的近义词是口疮(kǒu chuāng)、口鼻疮(kǒu bí chuāng),意思都是指口腔内出现的疮疡。
吮疽的反义词是健康(jiàn kāng),意思是身体良好,没有患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