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衡纩的意思、衡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衡纩的解释

比喻势利的眼光。语出《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驰騖之俗,浇薄之伦,无不操权衡,秉纤纊。衡所以揣其轻重,纊所以属其鼻息。” 张铣 注:“言趋走之人,浇薄之辈,皆执衡秤势之轻重,持緜量气之麤细。”《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二年》:“约衰残而行法,随盛壮以加恩;体物錙銖,看人衡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衡纩(héng kuà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本义指古代帝王冠冕两侧悬垂的玉饰和丝带(填塞耳朵的丝绵),后引申为象征帝王威仪或朝堂礼制的器物。以下从构词、本义、引申义及文化内涵分述:


一、本义解析

  1. 构词释义

    • 衡:指横玉,即冠冕顶部横向的玉板(“延”),其两端下垂的玉饰称为“瑱”,亦名“充耳”。
    • 纩:新丝绵絮,特指悬挂于瑱下的丝带,用以塞耳,提醒帝王不妄听谗言。

      合称“衡纩”,代指帝王冠冕的垂饰部件,如《后汉书·舆服志》载:“冕冠……垂旒充纩,以示蔽明塞聪。”

  2. 礼制功能

    古代礼制中,“衡纩”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

    • 蔽明:冠冕前端的“旒”(玉串)遮挡视线,警示帝王观事需审慎;
    • 塞聪:“纩”悬于耳侧,象征不偏听偏信。

二、文化引申义

  1. 帝王威仪的象征

    “衡纩”作为礼器,直接关联君权神圣性。如《汉旧仪》称其“寓天尊地卑,君臣有别”,凸显帝王至高地位。

  2. 儒家礼教思想的载体

    其设计蕴含儒家治国理念:

    • “非礼勿视”:旒玉蔽目,约束帝王纵欲;
    • “非礼勿听”:纩绵塞耳,杜绝谗言干扰。

三、文学意象的运用

在诗文中,“衡纩”常借代帝王或朝堂,如: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后汉书·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参考文献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衡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éng kuàng()。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衡纩”比喻势利的眼光,形容通过权衡他人地位、权势来区别对待的行为。其中:

2.出处与引证

该词源自南朝梁刘孝标的《广绝交论》,原文提到:

“驰骛之俗,浇薄之伦,无不操权衡,秉纤纩。衡所以揣其轻重,纩所以属其鼻息。”
唐代张铣注释称,趋炎附势之人通过“衡”判断他人权势轻重,用“纩”察言观色,生动刻画了势利之徒的嘴脸。

3.用法与语境

“衡纩”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描述人际关系中的势利行为。例如《资治通鉴》中曾用此词批判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4.相关成语

与“衡纩”相关的成语包括“寝关曝纩”“散带衡门”等,均含对世俗势利的讽刺。

“衡纩”通过具象的“权衡轻重”和“测鼻息”动作,隐喻势利眼光,反映了古代对社会趋炎附势现象的批判。其出处和用法均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嘊嘊百果柏树台不服水土补漏订讹参差错落筹虑初学攩众道东说西达志端此二浙枫树苓共贡公共龟缩函车之兽鬟心惠连建柏监试交援叽楞积思广益峻险苛疾匡御癞团老婆婆蜡树躐取砻砥论駮沦湮耐可逆族片字屏废强涩钱资青精石饭三名三高杀鷄吓猴伤惨试穿顺硃夙日探端叹羡条贯调焦陀满滃溶问拟卧榻下第香粳相侔衔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