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漏订讹的意思、补漏订讹的详细解释
补漏订讹的解释
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 王 板《史记》之外,并博攷他书所引,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帙。於是 守节 所箸,灿然復为完书。”
词语分解
- 补的解释 补 (補) ǔ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补。补葺。亡羊补牢。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补。补充。贴补。补习。滋补。 益处:不无小补。于事无补。 挖剜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 订讹的解释 订正文字谬误。 清 王夫之 《仿昭代诸家体·王太史衡<春赏>》诗:“银笺疏寄催花句,却为情深未订讹。” 清 吴锡麒 《移居用樊榭集中韵》之三:“三豕订讹求善本,一鴟修贄借邻家。” 清 顾公燮 《丹午笔
专业解析
“补漏订讹”是由“补漏”与“订讹”组成的联合式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向对文献、言论或事物的完善与修正。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成语结构解析
- 补漏(bǔ lòu):“补”指修补、补充,“漏”意为遗漏、缺失,合指填补空缺或完善不足。例如《说文解字》中“补,完衣也”引申为弥补缺陷。
- 订讹(dìng é):“订”即校订、修正,“讹”指错误、谬误,合指纠正错误。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到“讹,谬也”,强调对谬误的改正。
二、语义内涵
该成语强调双重动作:一为系统性补充,针对已存在但未涵盖的内容;二为精准性纠错,针对既有信息中的不实之处。例如在古籍整理中,“补漏”可指向增补散佚篇章,“订讹”则涉及校勘文字错误(参考《古籍整理规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三、应用场景
- 学术研究:如校勘学中“补脱文、删衍文,订正讹字”(《校勘学方法论》,中华书局)。
- 文化传承:适用于非遗保护中的“修复残缺技艺,修正传承误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现代出版:编辑工作中需“补充数据缺漏,核查事实性错误”(《现代编辑实务》,商务印书馆)。
四、权威性溯源
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补漏订讹,功在竹素”,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多次使用该词评价考据学著作,体现其作为经典学术术语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补漏订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发音:bǔ lòu dìng é(注意“讹”读作“é”,而非“ér”)
- 结构:由“补漏”和“订讹”两部分组成,均为动宾结构。
- 补漏:修补漏洞,弥补缺漏;
- 订讹:订正错误,修正谬误。
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清代学者叶廷琯的《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原文提到通过广泛考证文献,“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帖”,指在整理古籍时补充缺失内容并修正错误。
含义与用法
- 核心意义:指及时补充遗漏、修正错误,避免问题扩大。常用于学术研究、文献整理或日常工作中强调严谨性。
- 近义词:补残拾遗、拾遗补阙。
- 词性: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宾语或定语。例如:“这份报告需进一步补漏订讹,确保数据准确。”
使用场景
- 学术领域:如古籍校勘、论文修订;
- 日常工作:修正文件或流程中的疏漏;
- 生活场景:比喻及时纠正错误,完善细节。
权威性说明
汉典和古籍原文均明确其释义,建议优先参考。部分网页(如)注音有误,需以高权威来源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别柎避雨陵簸采薄产财星瞠呼其后吃蝨子留后腿搭帮大枷啖饭地稻粮调换斗柑烦惑符要耕岩歌撰关机官闲国无宁日耗敝洪辟哗笑假喘谏争焦熬京报人讥查卷衣抗敌溘露雷达站竻竹脸急里闬罗拉毛板茅屋采椽马祟门摊明荐平途掐出水来遣闷洽色清辩轻速寝寃求谒泉馆劝喻闪让霜翰爽逸水殿水口顽忽响廊鲜衣良马萧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