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号哭哀痛。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翩翩孤嗣,号慟崩摧,发軫北 魏 ,远迄南 淮 。经歷山河,泣涕如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 既死,葬于 建康 。有 蜀 人 史叔夜 者,怀鸡絮,号慟墓前。” 清 钮琇 《觚賸·睐娘》:“ 睞 大号慟,絶而后甦。”
“号恸”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号”(háo,意为哀号)和“恸”(tòng,意为极度悲痛)组成,表示因极度悲伤而放声痛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因极度悲痛而大声哭喊,常见于描述失去至亲、遭遇重大灾难或情感剧烈冲击时的哀痛表现。例如《王仲宣诔》中“号慟崩摧”即形容哀痛到几近崩溃的状态。
字义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如悼念仪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描写,或历史事件中的群体哀悼。例如《老学庵笔记》记载蜀人史叔夜“号慟墓前”,即用此词表达对逝者的深切哀思。
历史用例
造句示例
注意:该词属于书面化表达,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需结合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号恸,是一种指出声悲哀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形容哭泣或呼喊时发出的声音。
号恸的拆分部首是口,总共包含11个笔画。
号恸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巴颂》,用以表示巴人悲伤的叫喊声。后来,号恸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悲哀或哭泣的声音。
号恸的繁体字为號嘆。
在古代汉字中,号恸的写法可以是“號恸”、“號啕”,这些写法与现代的“号恸”意思相同。
他失去了至亲的消息,号恸了一声。
号哭、号嚎、怒号恸哭。
号啕、哀嚎、痛哭。
欢笑、喜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