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放逐的人。《山海经·南山经》:“﹝ 柜山 ﹞有鸟焉,其状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二:“鵃鹅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逯钦立 注:“放士,被放逐的人士。”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又岂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鲜民皆奏《清庙》之音,而不为《黍离》《板》《荡》之咏也哉?”
“放士”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被放逐的人(常见含义)
这一含义源于古籍记载,如《山海经·南山经》提到异鸟“鴸”出现时,当地“多放士”。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中也有“其国有放士”的描述,学者逯钦立注解为“被放逐的人士”。清代宋荦在《明遗民诗》序言中亦用此词代指流放之人。该含义强调因政治、社会等原因遭驱逐的群体。
重视人才(较少见用法)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由“放”(放任)和“士”(人才)组合,表示不拘束、推崇人才发展。但此用法缺乏明确古籍例证,可能与古义的引申或误读有关,需谨慎根据上下文判断。
使用建议:
放士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放荡不羁的人,不拘束于社会规范和传统道德的人。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性格较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自由散漫。
放士的部首是土字旁,表示与土有关的意义。这个词可以依次拆分为放(3画)和士(3画)。
放士的意思源自于古代文人骚客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在古代文化中,士人被期望遵循道德准则、讲究礼仪和品德,因此那些追求自由自在、独立个性的文人就被称为放士。在繁体字中,放士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放士的写法略有不同。士字的上半部分由一横贯穿中间两点,表示土地之上。下半部分则由三个纵笔画构成,代表产生于地下。
1. 他过着放士的生活,没有职业,也没有固定的生活方式。
2. 那位放士艺术家以他奇特的行为和自由不羁的个性而闻名。
放荡、放纵、放肆、放任、放肆
放浪、放肆、不羁、放任
严肃、拘谨、守旧、规矩
鞍辔百世一人白云人表侄碧碧卜卜笔帽菜人草草长鼓长徒痴爱刍叔寸管大牲尔日繁丝急管俯拾皋落高听隔远沟谿光导纤维官楼诡托和啰鹤梅降宣奸狡看人下菜碟儿浪言老庚脸色棉被迷你裙孽芽篇末屏风九叠纰越怯症旗旛趋背然明肉玃三角点式闻守候死斗铁木同力鸟童山推断退修吞悲拓落不羁瓦脊碗窑雾喷咸皆笑颜细不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