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重的露水。 晋 陆云 《九愍·修身》:“握遗芳而自玩,挹浩露於兰林。” 唐 孟云卿 《夜月江行》诗:“扣船不能寝,浩露清衣襟。”
浩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境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浓重、弥漫的露水,常用来描绘夜晚或清晨自然环境中露水盛大、清冷的景象。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解析:
浓重广布的露水
指夜间或清晨凝结于草木、地面,且覆盖范围广、湿度大的露水。“浩”形容盛大、广阔,“露”即露水。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收录该词,释义为“浓重的露水”。
用例:唐代韩偓《秋郊闲望有感》诗:“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浩露烟壅尽,月光闲有余。” (《全唐诗》卷六八一)
引申为清寒弥漫的自然氛围
因露水多出现于寒凉时节,“浩露”可隐喻秋夜或清晨的萧瑟清冷之气。
来源:《辞海》(第七版)在“浩”字词条下提及“浩露”用于形容“露水弥漫的寒凉景象”。
古代诗文常借“浩露”渲染寂寥、澄澈的意境:
现代汉语中“浩露”属书面雅语,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需注意与“白露”“寒露”等节气词汇区分: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题研究》(商务印书馆)指出,此类复合词在文学语境中保留古雅特质。
“浩”字释义引《玉篇》:“浩,大水也”,引申为“盛大”;“露”字释义引《说文》:“露,润泽也”,二者组合强调露水之盛。
共出现“浩露”4次,均用于描写夜露浸润的自然场景,如许浑《早秋韶阳夜雨》中“浩露晴方遍,高云薄未还”。
“浩露”是承载古典审美意象的词汇,其释义需结合语境,核心指向盛大而清寒的露水及由此衍生的自然意境。
“浩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浓重的露水,常见于古代诗文。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九愍·修身》《夜月江行》等文献。
百下百着半明半暗包笼璧堂播奔柏林寺不及格不是事成踊愁海出长道根第却杜渐防萌迩时飞鹰奔犬分飡风袂负山甘旨肥浓骨梗国行鼓奏含元殿河渎神鹄板歼殛交伐家孙絜清秔粮金剪书金坛沮挠开右恳谢恋栈轮廓目的物穆如清风凝炼宁俗贫懦前站青山一发秦桧穷客羣灵乳酪煞性生蓍神合视人如子丝纷栉比咷嘑听顺通轨为虎添翼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