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ese] 从乳清中分离出的凝乳在模子里凝结成软干酪,再压制成硬干酪,成熟后用作食品
食品。用牛、羊等动物乳汁提炼而成。《晋书·张天锡传》:“乳酪养性,人无妬心。”《北史·崔浩传》:“至春草生,乳酪将出。” 宋 陆游 《初夏》诗:“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乳酪(rǔ lào),又称奶酪或干酪,是以牛乳、羊乳等动物乳汁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凝乳、排乳清、成型、熟成等工艺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乳制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权威汉语词典及专业文献中阐释:
基本释义与制作工艺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乳酪为“用牛、羊等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其核心工艺在于乳汁在凝乳酶或乳酸菌作用下发生凝固,分离出乳清后压制成型。制作过程需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和发酵时间(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词源与历史沿革
据《汉语大词典》,"乳酪"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代"酪"的制作方法,印证其作为传统乳制品的历史地位。该词由"乳"(乳汁)和"酪"(发酵乳品)复合构成,凸显其原料与工艺特性(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分类与特性
《辞海》(第七版)指出,乳酪按含水量可分为软质、半硬质、硬质三类;按熟成方式分为霉菌成熟型(如蓝纹奶酪)和细菌成熟型(如切达奶酪)。其风味源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及脂肪水解产物,质构受钙质添加量与压榨强度影响(来源:夏征农,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现代食品标准定义
国家标准《GB 5420-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明确:乳酪需满足"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不超过牛奶原有比例"、"干物质中乳脂肪占比≥10%"等理化指标,区别于再制干酪或乳制品仿制品(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GB 5420-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
注:以上引用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或国家标准,因版权限制无法提供直接链接,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文献平台或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查询原文。
乳酪(又称奶酪、干酪、芝士)是一种发酵的奶制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乳酪通过浓缩和发酵牛奶(或山羊、绵羊奶)制成,需分离乳清并凝结凝乳,再经压制、成熟等工序。每10公斤牛奶仅能制成1公斤乳酪,因此被称为“乳品中的黄金”。
起源于游牧民族传统食品,我国西北地区如内蒙古、新疆均有特色乳酪制品。荷兰是全球最大乳酪出口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制作流程或品种差异,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汉典、搜狗百科等。
半璧班傅邦墓剥戮别藏避捍吡哩叭喇毖涌不即不离才短气粗层泉豺狗棰掠东帝二婚亲发涩负勇甘肥孤弱韩凭城洪朗活字兼容交集惊沮倦鸟老师宿儒烈马墨子泣丝目无组织南公拍抚喷噀颦蛾剖解卡脖子前臂墙板强度乔妆怯怯气门心漆漆啓者趣剧禳祷生白时栋事例钱师用世则俟奴松快韬谞田农鏄铫推本陀罗尼芜灭喜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