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殛的意思、歼殛的详细解释
歼殛的解释
消灭,歼灭。 清 王韬 《中国自有常尊》:“洪水无不消退之日,猛兽无不歼殛之时。”
词语分解
- 歼的解释 歼 (殲) ā 消灭,灭尽:歼灭。歼击(攻击和歼灭)。围歼。聚而歼之。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 殛的解释 殛 í 杀死:雷殛(突遭雷击致死)。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歼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 歼灭;诛杀:指彻底消灭、铲除,通常用于描述对敌人、罪犯或邪恶势力的彻底清除,带有强烈的武力征服或严厉惩罚意味。
- “歼”:本义为消灭、杀尽(《说文解字》:“歼,微尽也”)。
- “殛”:本义为诛杀、惩罚(《说文解字》:“殛,诛也”)。二字连用,意义叠加,强调彻底诛灭。
二、引证与文献来源
该词的权威释义及经典用例可参考以下辞书及古籍: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明确将“歼殛”解释为“歼灭;诛灭”。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及书证。
- 《尚书·汤誓》:虽未直接使用“歼殛”一词,但“殛”字已有经典用例,如“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其中“殛”体现了天罚诛灭的含义,为“歼殛”的语义来源之一。
-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有更直接的记载:“…权大怒,欲自征渊…(公孙)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权怒曰:‘…今使者被杀,是歼殛我也!’”。此处“歼殛”即指(公孙渊的行为如同)要诛杀、消灭我(孙权),体现了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实际运用。
三、用法特点
- 语义极重:含有彻底根除、不留余地的意思,多用于正式、严肃的语境。
- 对象特定:通常针对被视作敌对或罪恶的重大目标(如国敌、元凶、邪祟等)。
- 现代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主要出现在仿古文体、历史研究或特定成语中,日常交流基本不用。
“歼殛”意指彻底歼灭、诛杀,是一个带有强烈消灭和惩罚色彩的古汉语动词。其权威释义见于《汉语大词典》,并在《三国志》注引等史籍中有实际用例,主要用于描述对敌对势力或重大罪恶的终极铲除。
网络扩展解释
“歼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iān jí,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指彻底消灭敌人或敌对势力,强调行动不留余地、毫不留情。
- 情感色彩:带有强烈的决绝意味,多用于描述对恶势力或敌人的完全铲除。
二、词语构成
- “歼”:意为“歼灭、消灭”,如“歼敌”“围歼”。
- “殛”:本义为“诛杀、处死”,如“雷殛”(被雷电击毙),引申为严厉惩罚。
- 组合意义:两字叠加,强化了“彻底消灭”的力度,突出行动的果断与残酷性。
三、用法与语境
- 文学与历史文本:常见于描述战争、惩恶等场景。例如清代王韬《中国自有常尊》中:“洪水无不消退之日,猛兽无不歼殛之时。”。
- 现代应用: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歼灭、剿灭、诛灭。
- 反义词:宽恕、赦免、保留。
五、注意事项
- 使用场景:因词义强烈,需注意语境是否适宜,避免误用于非敌对情境。
- 权威参考:可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成语辞典(来源参考、2、3、6)。
别人正在浏览...
并兼必修科柴桑主朝音雌牙扭嘴待年妇登榜丁艰笛竹二元方程式飞钳凤兆腐臰构营贯胸还业孩子话诃护候楼虎头虎脑呼王甲役叽哩呱啦精丽经霜棘涩举纲持领举踵鵾絃酹奠凉饼离岛临危致命龙虎风云陋躯鞔鞮拈花弄柳辟谷平安喏侵苦琼阁全身麻醉拳足曲中日增月益如操左券珊瑚虫稍割牛杀伤社庙神不守舍生蒭收解授赏顺口胎夭推刃五陵年少象角谢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