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挽歌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 田横 门人。 横 自6*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於蒿里……至 孝武 时, 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明 徐霖 《绣襦记·歌郎竞技》:“歌声悽愴称独步,《蒿里》与《薤露》,号泣於旻天,遑遑子求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 刘 命之歌,为歌《蒿里》。”
(2).本为山名,相传在 泰山 之南,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阴间。《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蒿里召兮郭门閲,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颜师古 注:“蒿里,死人里。”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死如有知,相见蒿里。” 唐 罗隐 《芳树》诗:“ 秦王 不肯歛手下沙丘, 孟賁 不合低头入蒿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蒿里汉语 快速查询。
蒿里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面释义与文献记载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蒿里”原指长满蒿草的山地,后引申为死者魂魄归聚之地,代指墓地或阴间。汉代《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载有《蒿里》诗:“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表明其作为挽歌的早期形态。
二、丧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该词在汉代演变为送葬挽歌名,属乐府《相和歌辞》的《相和曲》。《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三国谯周《法训》称:“挽歌者,高帝召田横至尸乡,自毙,从者不敢哭,故为此歌以寄哀音”,显示其与丧葬仪式的密切关联。与《薤露》并称古代挽歌双璧,《蒿里》多用于士大夫、庶人葬礼。
三、文学意象的延伸
唐代诗人贯休《蒿里》诗云:“兔不迟,乌更急,但恐穆王八骏,著鞭不及。所以蒿里,坟出蕺蕺”,此处的“蒿里”已发展为生死观的诗意表达,象征生命短暂与死亡必然。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将《蒿里曲》归入“杂曲歌辞”,体现其在诗歌体裁中的特殊地位。
“蒿里”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与死亡、丧葬相关,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地理概念
最初指泰山南面的山名,相传为死者葬所。如《汉书》记载“蒿里召兮郭门閲”,颜师古注“蒿里,死人里”。
引申为死亡归宿
后泛指墓地或阴间,成为死亡和魂魄聚居的象征。陶潜《祭程氏妹文》中“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即用此意。
古丧歌名
汉代以前,《蒿里》与《薤露》同为丧歌,源自田横门人哀悼田横之作。汉武帝时,李延年将其分为两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文学意象
古诗中常以“蒿里”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如贯休《蒿里》诗:“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强调死亡面前众生平等。
(注:提到的“草丛中隐藏真相”为罕见引申义,暂未见于权威文献,建议以主流解释为准。)
抱火寝薪包子伯祖不给命逋客不伦不类常典常员輲轮厨房初醮脣齿相依低仰都胜铎铃伐棠飞车赋铭浮清港督格得刮地故弊归禾寒荷寒颤颤河身黄克诚花腿闲汉翚矫坚如磐石镜画窘败眷相巨轮瞰临考绩幽明酷热浪儿量忖骊山鸣箫挠情农晨乾熯歉疑瞧香的劬録荣赏塞思黑丧气鬼僧伽罗人山崩地陷省地属官水淀述作擡颏万口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