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树木的枝条。 晋 陶潜 《归鸟》诗:“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唐 戴叔伦 《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诗:“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清露湿寒条。”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六出花飞处处飘,黏窗著砌上寒条。”
“寒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án tiáo,其核心含义指秋冬季节树木的枝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秋冬时节因寒冷而枝叶凋零的树木枝条,常带有萧瑟、清冷的意象。例如唐代戴叔伦诗句“夕阳清露湿寒条”中,便以“寒条”描绘秋日枝条的寂寥感。
字义分解
文学应用
该词多用于古诗词中,通过枝条的枯寂感烘托季节或心境。例如:
用法与语境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赏析或特定文学创作,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萧瑟、清寒的意境。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或包含诗句的文献(如、10)。
寒条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宀(宝盖头)和申(田字旁),它的总笔画数是8。寒条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采用繁体字“寒條”来表示。
寒条的字义来源于古代文献《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最初用于形容北方地区的气候寒冷、草木凋零的景象。
寒條是对应于简体字“寒条”的繁体写法,使用了“條”字的变体“槃”。
古代汉字写法中,寒条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形状为“ 寒 ”,在上方为“宀”字,下方为“申”字。
1. 冬天的北方,寒条凋零,一片白茫茫的雪原。
2. 雨过天晴,原野上的寒条苗木逐渐复苏。
寒冷、条款、条理、条约、条理分明。
寒冷、冰冷、严寒、酷寒、冷酷。
温暖、暖和、炎热、热情、炽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