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射法五射之一。《周礼·地官·保氏》“三曰五射” 汉 郑玄 注:“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 唐 贾公彦 疏:“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不知公子王孙,左把弹,右摄丸,定操持,审参连。”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礼乐世变易,射御於今麤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
(2).犹相连。 清 丁澎 《风霾行》:“宿舂未给县官税,更烦徵调徙 燉煌 。鉤考参连不知数,谴责稍迟督邮怒。”
“参连”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1. 古代射箭技法(核心含义)
指《周礼》中记载的“五射”之一,即连续发射箭矢的技艺。具体表现为:先射一箭,随后快速连发三箭,形成连贯的射击动作。这一解释源自《周礼·地官·保氏》的郑玄注与贾公彦疏,并被后世文献如《新序》《国故论衡》引用。
2. 引申为“相连、结合”
在部分现代语境中,“参连”被解释为事物或人际关系的紧密联系,例如团队合作、情感纽带等。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见于现代词典,古籍中更常见的引申义是“相连”,如清代丁澎诗句中描述事物相互关联的状态。
总结
“参连”原为古代射术术语,后衍生出抽象含义。若涉及古文或历史文献,应优先考虑其射箭相关的本义;现代使用中则可能侧重“连接”的比喻义,但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参连(cān liá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参”和“连”。
“参”部分是由“又”和“厶”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8个笔画;“连”部分是由“辶”和“车”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0个笔画。
针对“参连”的来源,目前尚无确切的记载。它可能是根据植物名“参连菜”而来,该植物具有触须能够互相缠绕的特点。因此,“参连”可能代表了一种像植物触须般相互连接的含义。
“参连”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參連”。
在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它将“参连”写作“參聯”。古代的汉字书法注重笔画的形态和结构,因此字形可能有所差异。
1. 他们参连在一起,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2. 这个项目参连起几个部门的合作。
参加、参与、参观、连结、连续、连贯
连接、交织、交联、联结、关联
断裂、分离、破裂、脱离、解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