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昏花螟”是一个古典文学中的成语,主要用于描绘暮色中花柳的朦胧意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形容暮春或傍晚时分,柳树与花丛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的朦胧景象,带有一种迷离、柔美的意境。
出处与背景
源自宋代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螟。”此句通过燕子归巢的视角,展现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致,体现宋代婉约词风对细腻景物的捕捉。
文学评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提及此句,认为其属于“画工”之笔(即工笔细描),与“化工”(浑然天成)形成对比,突显了不同创作手法的艺术差异。
现代应用
该词多用于文学赏析或诗词创作中,形容黄昏或暮春的景色,也可引申为对朦胧美感的比喻,但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此成语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暮色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体现了古典诗词中“以景寓情”的典型手法。
《柳昏花螟》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四个字组成。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进行介绍。
首先,从整体来看,《柳昏花螟》由柳、昏、花和螟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柳:木(木头字旁)+ 柳(柳叶字旁),合计:8画
昏:日(太阳字旁)+ 日(太阳字旁)+ 月(月亮字旁),合计:8画
花:艹(草字头)+ 化(火字旁)+ 父(父字形),合计:9画
螟:虫(虫字旁)+ 明(日字旁)+ 皿(皿字底)+ 虍(虍字旁),合计:11画
《柳昏花螟》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描述柳絮飘飞,昏夜花融的美景。这个词常用于形容春夜花开,柳絮飞舞的情景。
在繁体字中,《柳昏花螟》的写法为:柳昏花螟。
古代汉字写法中,可以通过查阅古籍和碑帖来了解每个字的具体写法。例如,“柳”字在古代汉字中多为扁,上下结构简单,而不像现代汉字中的纤细弯曲。
以下是一些例句使用《柳昏花螟》:
1. 五月的夜晚,园中的柳树下,点缀着柳昏花螟。
2. 春天里,微风中的柳昏花螟萦绕在人们的眼前。
组词:柳枝、柳树、花融、花开、昏夜等。
近义词:柳絮飞舞、昏夜盛开。
反义词:阳光明媚、白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