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畔牢愁的意思、畔牢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畔牢愁的解释

(1). 汉 扬雄 所作辞赋篇名,已佚。《汉书·扬雄传上》:“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2).借指离愁之作。 唐 杜牧 《寄浙东韩乂评事》诗:“梦寐几回迷蛺蝶,文章应广《畔牢愁》。” 唐 李商隐 《拟意》诗:“书成祓禊帖,唱杀《畔牢愁》。”亦省作“ 畔牢 ”。 宋 林逋 《和唐异见寄》:“骚人新遗《畔牢》词,隐几微吟愧所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畔牢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学内涵,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畔牢愁(pàn láo chóu)是西汉文学家扬雄所作的一篇辞赋的篇名,后引申为哀怨之辞或牢骚不平之意。


二、典籍溯源

  1. 扬雄《畔牢愁》

    此篇为扬雄仿屈原《离骚》而作的楚辞体作品,借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据《汉书·扬雄传》载:

    “(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可见其创作意图是对屈原遭遇的共鸣,表达对现实困境的控诉。

  2. 后世引申义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云:

    “畔,离也;牢,扰也。与君相离,愁而心烦也。”

    此处将“牢”释为“扰”,强调精神受困的状态。明清学者多沿用此说,如王夫之《楚辞通释》称其“盖自伤不遇之辞”。


三、文学与文化内涵

  1. 情感内核

    “畔牢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情结,融合了个人抱负受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苦闷,成为后世表达悲愤的文学符号。

  2. 语言演变

    现代汉语中,“牢愁”一词仍见于书面语(如“满腹牢愁”),但“畔牢愁”因语境变迁逐渐成为专有文学典故,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畔牢愁”词条,释义为:“汉扬雄所作的骚体赋名,后借指哀怨的文章。”

  2. 《汉书·扬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文献记载扬雄创作背景。

  3.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对“畔牢愁”的训诂学阐释。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参考上述出版社纸质或权威数据库资源,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或中华经典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畔牢愁”是古代文学中的特定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字义 原为汉代扬雄创作的辞赋篇名,出自《汉书·扬雄传》。其中“畔”指离别,“牢”通“聊”(意为寄托),合指“因离别君王而产生的愁绪与寂寥”,出自颜师古注引李奇之说:“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二、文学含义演变

  1. 本义特指:专指扬雄已失传的赋作篇目。
  2. 引申义扩展:唐代诗人将其引申为“抒发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如杜牧用“文章应广《畔牢愁》”形容友人的离愁诗作;刘禹锡更以“新篇写出畔牢愁”直接代指友人新作。

三、诗词中的运用 唐诗中常以典故形式出现:

注:该词属生僻典故,现代多出现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若需具体诗句分析,可参考《全唐诗》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百锾白丝白云山宝珈鞭鞘冰肌雪肠拆息昌辉尘物道义點躥定谳断还飞軿复活伏雨肤腴概莫能外歌楼舞榭工关怪谍关陕会吊回冈讳门忽剌剌甲第贱服糨子镜渌进退无门刻凿懒怯冷霜撩戟丽级灵后龙雏凤种鸾吟凤唱满生生駡言迷密朴斲轻诡轻柔秦汉子声教侍燕竖臣束治斯巴达克起义司农仰屋酸醋霆奋亭馆铜管乐队遐恋闲代湘渊邪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