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戎貊的意思、戎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戎貊的解释

戎和貊。貊,北狄的别称。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晋 傅玄 《失题》诗之三:“一举覆三军,再举殄戎貊。”参见“ 戎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戎貊”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戎”和“貊”两个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上的区分意味,有时也隐含贬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义分解与来源

  1. 戎 (Róng):

    • 本义: 指兵器、武器。《说文解字》:“戎,兵也。” 引申为军事、战争。
    • 引申义/常用义: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至汉唐时期,“戎”常用来指代居住在中原王朝西方的非华夏民族,即“西戎”。这是华夏族(汉族前身)对西方异族的统称,其具体所指的部族随时代变化。
    • 来源依据: “戎”作为对西方民族的称谓,在《诗经》、《左传》、《史记》等早期典籍中频繁出现。例如《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许慎《说文解字》对“戎”的解释奠定了其兵器与西方民族称谓的双重含义基础。
  2. 貊 (Mò):

    • 本义/常用义: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貊”主要指代居住在中原王朝东北方的非华夏民族。其具体所指,一说与“貉”通,是东北地区古老民族(如后来的高句丽、夫余等族的先民)的泛称之一。
    • 地域指向: 与“戎”相对,“貊”主要指东北方向的异族。
    • 来源依据: “貊”作为东北方民族的称谓,见于《诗经》、《论语》、《孟子》、《汉书》等。如《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汉书·高帝纪》:“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颜师古注:“貉在东北方,三韩之属皆貉类也。”

二、“戎貊”的合成含义与用法

  1. 泛指周边异族: “戎貊”将代表西方异族的“戎”和代表东北方异族的“貊”组合在一起,泛指华夏(汉)族周边所有的、文化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或外族。其核心含义是“四夷”、“蛮夷”的同义词,强调其非华夏属性。
  2. 文化区分与贬义色彩: 这个词带有强烈的华夏中心主义色彩,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看法。使用时往往隐含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对异族风俗的轻视或贬低,认为其“未开化”或“野蛮”。
  3. 用法举例:
    • 在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异族的风俗、地域或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 例如,形容某地偏远落后,会说“戎貊之地”;形容某人性情粗野,会说“戎貊之性”。
    • 也用于指代来自这些地区的威胁或入侵者。

三、总结

“戎貊”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它由分别指代西方(戎)和东北方(貊)异族的单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是泛指华夏族周边的所有少数民族或外族。这个词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原王朝“华夷之辨”的思想,在使用时通常带有文化区分和一定的贬义色彩,用于描述异域、异族及其文化风俗。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戎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文献例证

晋代傅玄在《失题》诗中写道:“一举覆三军,再举殄戎貊”,此处“戎貊”代指西北外族势力,体现其军事威胁性。

3.历史背景

4.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分析,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其内涵。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历史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权威古籍或考古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孙院半班彼各笔帖式不毛之地层岩充肠出丑楚妆大秽大王风堕泪碑夺却輀轮风弦佛罗安国古迹姑奶奶横杀讙噪回涨锦帐郎积雨云鸡子儿军实考判快照冷兵器料数劣把头灵祚满额膜视南家潘果前不久倩俊朅朅穷悴其然虬嬒桑沧三庶折末生民涂炭生遂盛筵射堂水筒讨罚通渎推锋屯困惟思下陈香菰娴雅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