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戎和貊。貊,北狄的别称。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晋 傅玄 《失题》诗之三:“一举覆三军,再举殄戎貊。”参见“ 戎狄 ”。
“戎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下是详细解释:
晋代傅玄在《失题》诗中写道:“一举覆三军,再举殄戎貊”,此处“戎貊”代指西北外族势力,体现其军事威胁性。
现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分析,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其内涵。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历史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权威古籍或考古研究资料。
《戎貊》(róng mò)一词是指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北方边境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起着重要的影响。
《戎貊》的拆分部首是戈 (gē) 和 貝 (bèi),总共有14个笔画。
《戎貊》一词来源于古代文字的象形和指事结构。"戎"是戈斧的傍旁,表示武器戎装,用来代表武人和战争;"貊"则是古代对一种奇异的异族的称谓,两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
《戎貊》在繁体中为「戎貊」。
古代写作《戎貊》的字形与现代有一些差异,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在古代文字中,「戎」是象征戈斧的图形,而「貊」则是由"躲"和"目"组成,表示这个群体的人们埋伏在山中并观察仇敌的样子。
1. 《史记》中有关《戎貊》的记载,展示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的交流与冲突。
2. 这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中,保留了一些《戎貊》的风俗习惯。
戎狄 (róng dí):古代中国称呼北方边疆少数民族的总称。
羌戎 (qiāng róng):古代指羌族与戎族的联合。
北方民族、边疆族群。
中原族群、中央国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