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蒺藜的意思、铁蒺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蒺藜的解释

蒺藜状的尖锐铁器。战时置于路上或水中,用以阻止敌方人马前进。《六韬·军用》:“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铁蒺藜》:“ 诸葛亮 与 司马懿 相持於 武功 五丈原 。 亮 卒, 懿 追之。 亮 长史 杨仪 多布铁蒺藜。”《水浒传》第六八回:“ 吴用 止住,便教军马就此下寨,四面掘了濠堑,下了铁蒺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蒺藜(tiě jí lí)是汉语中的一个名词,指代一种古代用于军事防御的器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结合权威来源进行说明:


一、基本释义

铁蒺藜是由金属(多为铁)制成的防御性武器,外形模仿自然植物“蒺藜”(一种带硬刺的草本植物)。其主体为多刺的金属球体或星形结构,无论如何放置,总有一至数根尖刺朝上,用于阻碍敌方步兵、骑兵或车辆的通行。

词源构成:


二、形制与功能

  1. 物理特征:

    通常为直径5–10厘米的金属体,表面有4–7根锐利尖刺,呈对称分布,确保任意抛掷后均有刺朝上。

  2. 军事用途:
    • 布撒于战场、要道或城寨周围,刺穿鞋底、马蹄或车轮;
    • 常与陷阱、壕沟配合使用,延缓敌军行进。

      (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


三、历史与应用


四、现代延伸含义

当代语境中,“铁蒺藜”可引申为:

  1. 防御工事代称:如铁丝网、拒马等障碍物的统称;
  2. 抽象障碍隐喻:指代人为设置的困难或阻力,如“破除制度上的铁蒺藜”。

    (参见《汉语大词典》“铁蒺藜”释义)


权威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3.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成东、钟少异编著,文物出版社,2010年。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网络扩展解释

铁蒺藜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军事防御的铁制障碍物,其名称源于形似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结构

铁蒺藜由尖锐铁刺构成,通常有4根朝不同方向伸展的刺,确保无论以何种方式落地,至少有一刺朝上。部分铁蒺藜中心带孔,可用绳索串联,便于布设和回收。

2.历史与用途

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墨子·备城门》记载),主要用于战场防御。将其撒布于道路、浅水或狭窄路径,可刺伤敌方马蹄或士兵脚部,从而延缓敌军行进速度。例如,《武备志》提到“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尺”,体现其战术价值。

3.文化衍生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蒺藜果实(一种带刺草本植物,可入药疏肝解郁),后演变为武侠文化中的暗器“蒺藜子”。此外,铁蒺藜也被用作现代比喻,如柏林墙上的铁丝网被称为“铁蒺藜”,象征阻隔与压迫。

4.扩展说明

铁蒺藜的军事应用在三国时期也有记载,如诸葛亮部下杨仪曾布设此物以阻追兵。它的设计兼顾实用性与低成本,成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防御工具。

如需更多文献细节,可参考《六韬·虎韬》或《事物纪原》等古籍记载(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半托迸散便好道不恪姹紫嫣红晨斋揣说楚切出豫出昼窜挠翠涛大辩不言电抹放心托胆分式方程高遏行云膏腴合樽淮服黄钟调鹄羹慧日谨对精兵简政京尘金昴侃侃谔谔克除枯毫缆绳乐咏练帛炼习连衔慄慄露地牛緑鬓麻舒舒旻序难得碰运气纰戾平乐苑帡幪青绿轻如鸿毛沁沁涀涀软甲弱思杀鸡为黍庶狱死事遂祸条款佻轻帖字同明相照相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