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名。在 江苏 扬州 城北。 隋 唐 时为风景胜地。 隋炀帝 葬此。 唐 罗隐 《炀帝陵》诗:“君王忍把平 陈 业,只博 雷塘 数亩田。”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扬州 歌舞之场, 雷塘 罗綺之地。” 清 郑燮 《扬州》诗之二:“ 廿四桥 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 雷塘 。”
(2).池名。又名 大龙潭 。在 广西 马平 南 雷山 下。 唐 柳宗元 《雷塘祷雨文》 孙汝听 题解:“ 柳州 雷山 ,两崖皆东西, 雷水 出焉。蓄崖中曰 雷塘 ,能出云气,作雷雨…… 元和 十年十月,公至 柳州 数日,同其弟 宗直 謁雨 雷塘 ,故有此文。”
雷塘是中国古代地名,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一带。作为历史地理名词,其含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地理实体与行政区划 雷塘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代属广陵国,包含上雷塘、下雷塘及小新塘组成的蓄水灌溉系统。隋唐时期发展为区域性水利枢纽,《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周回十二里,溉田八百余顷",成为扬州农业命脉。
二、文化记忆载体 该地因隋炀帝陵寝而具特殊历史意义。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被弑后初葬吴公台,唐武德五年(622年)迁葬雷塘。清代学者阮元考证立碑,今存墓冢为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
三、文学意象符号 历代文人常以雷塘寄寓兴亡之叹。李商隐《隋宫》云"欲取芜城作帝家",罗隐《炀帝陵》写"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均借其地理坐标抒发历史沧桑感。清代《扬州画舫录》载雷塘春泛为扬州胜景之一,体现地理景观向文化符号的转化。
(文献来源:1.《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2.《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3.《资治通鉴》国学网电子版;4.《全唐诗》数据库;5.《扬州画舫录》广陵书社影印本)
雷塘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地理名称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具体解释如下: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雷塘位于扬州城北,隋唐时期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汉代已有记载,唐代分为上雷塘(约670米边长)和下雷塘(约780米边长),后因水利工程逐渐开发为农田。
隋炀帝陵墓
隋炀帝死后曾三次迁葬,最终由唐高祖李渊以帝王礼葬于雷塘。民间传说其下葬时遭雷击形成“上雷塘”“下雷塘”等水域,增添了神话色彩。
唐代水利与变迁
唐太宗时期,李袭誉引雷塘水修建爱敬塘,灌溉农田800余顷。宋代后逐渐淤塞垦为良田。
地理与别称
位于柳州雷山南麓,又名大龙潭,是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宗教场所。
柳宗元与雷塘祷雨
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在此撰写《雷塘祷雨文》并设坛求雨,传说三日后降雨,使雷塘庙成为祈福圣地。
文化意义
古人认为雷塘连通龙宫,建有雷塘庙供奉雷神、龙神,历代香火延续,现存界石等遗迹。
雷塘主要指扬州和柳州两处地点,前者以隋炀帝陵和唐代水利闻名,后者因柳宗元求雨传说及宗教文化著称。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4、9、11等来源。
傲慢少礼班倕偪促尘渎传报翠帟撮録大员冬日夏云改目庚庚灌鬯还服亥豕含水好美花苞嚼牙街谈巷议金字计职举名开车慨息廊室狼章老斫轮啰饭买进卖出麻索牛皮船平弄瓶坠簪折瞧看萋锦畦径清浑轻卒锐兵求靠烧塼圣手神弦失业守根水滴水崖思干死灰粟饭琐运速效肥料唐古拉山推敬推拏土壤胶体完身魏彊滃渤显表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