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称扬其名。《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郭象 注:“虽有盖天下之功,而不举以为己名。”
(2).唱名。指僧人唱佛号。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覷着 法聪 头做金磬敲。”
“举名”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对某人或事物的名声进行赞扬、传扬。这一用法源于古典文献,如《庄子·应帝王》中“有莫举名,使物自喜”,意为不刻意标榜功名,让万物自然欣喜。后世多用于形容对功绩或美名的传播,例如“唐玄奘大师取经之举名高天下”。
特指佛教仪式中僧人高声诵念佛号的行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提到“举名的班首真呆僗”,描绘了法事场景中僧人唱名的情景。此用法具有宗教仪式色彩,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西厢记》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举名》是一个成语,表示为了罗列人名或事物的名字而举例引用。在文章或演讲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加说服力和效果。
《举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一字头部首。它的笔画数是四画。
《举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学者举例引用的习惯。在古代文献中,常常会见到类似的表达方式。
《举名》的繁体字为「舉名」。
在古代,「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包括「拘」「挙」等。而「名」字的古代写法则为「囗口ノ匕丆」。
在发言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些知名学者的话来举名,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举荐、举手、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列举、引用、引证
略过、不提及、未提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