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acher]
(2) 今为教师的尊称
(3) 古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4) 明清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和学官为“老师”
(5) 对僧侣的尊称
(1).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田駢 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 时而 荀卿 最为老师。”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弔。” 宋 欧阳修 《问进士策》:“自 秦 之焚书,六经尽矣,至 汉 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王闿运 《今皇上七年以疆域为纪》:“名孚实副,许为老师。”
(2).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 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 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説字惊老师。”
(3).今为对教师的尊称。 叶圣陶 《春联儿》:“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 刘心武 《班主任》:“ 张老师 被她拉到了外屋,几个小姑娘都站起来叫‘ 张老师 ’。”
(4). 明 清 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和学官为“老师”。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 清 黄宗羲 《广师说》:“自科举之学兴,而师道亡矣。今老师门生之名徧于天下,岂无师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学里老师是朝廷制下的,专管秀才,你就中了状元,这老师也要认的。”
(5).对僧侣的尊称。 唐 王建 《寻李山人不遇》诗:“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峯问老师。” 唐 姚合 《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金6*瓶6*梅词话》第一百回:“那 普静 老师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鱼,口中念经。”
(6).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老师费财,亦无益也。”《晋书·江统传》:“方今 关中 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 清 魏源 《圣武纪》卷九:“语及 额勒登保 、 德楞泰 屡次奏捷,则皆为将信将疑之词,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师 南山 、纵贼 陇 西之失。”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老师汉语 快速查询。
“老师”一词是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尊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源构成
由“老”与“师”组合而成。古汉语中“老”表尊长,“师”指传授知识、技能的人(《说文解字》释“师”为“教人以道者之称”)。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史记》,特指学术传承者。
核心职能
承担知识传授(如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训练)、品德塑造(如价值观引导)三重职责,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过程。
社会角色延伸
除课堂教学外,现代教师还需承担心理辅导(如青少年成长问题介入)、家校沟通(如教育理念协调)、教育创新(如跨学科课程设计)等复合型角色。
文化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定位,使该称谓承载着道德楷模的期待。西方文化中“教师”(如英语teacher)则更侧重职业属性。
当代语境演变
互联网时代出现“人生导师”“行业导师”等泛化用法,部分领域已突破传统教育场景,泛指在某方面具有指导能力的人。
该词的使用需注意语境,正式场合多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高等教育领域常以“教授”“导师”等职称替代以示区分。
“老师”是一个常用的词汇,通常用来指代教育工作者,即教师。词义内涵包括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发展等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老(⺹部)+ 师(⺼部)。笔画分别为:老(6画),师(10画)。
“老师”一词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尚书·周书·保和》。在古代,它还常用来指导师、长辈、高人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老師”使用的是“師”字的繁体写法。
古时候,“老师”一词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汉朝的《说文解字》中,“老师”写作“老師”。在明代的《康熙字典》中,“老师”写作“老師子”。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常用的写法逐渐确立。
常见的和“老师”相关的词语有:
谗戮嘲骂尘尘刹刹弛力除庑摧朽拉枯存思道貌俨然悼亡打哨第六感敦脄飞薄蜚摇富贵显荣甘国老诟责贵验归之若水櫰香虎负嵎灰颓肩摩毂击简珠角匕精详静翳井旟衿鞶锦篇绣帙金盐九头鸟寄颜无所谲譬聚米峻用看风行船抗想廉洁奉公庐室梅心拗却蟠根魄门迁拔亲家翁穷沮邛筰汽油宂肤生卉神注十力手轴水手擡轿子谈吐风生梯己位居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