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惧内的意思、惧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惧内的解释

[henpecked] 古时称妻子为内人。丈夫惧怕妻子便叫惧内。即怕老婆

详细解释

怕老婆。旧称妻为内或内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勋戚·惧内》:“士大夫自中古以后多惧内者,盖名宦已成,虑中冓有违言,损其誉望也。”《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原来 唐氏 为人妬悍, 贾涉 平昔有箇惧内的毛病;今日 唐氏 见丈夫娶了小老婆,不胜之怒,日逐在家淘气。”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老爷又是惧内的,未必肯依他讲话。”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 嵇科长 ﹞并且不惜把一面惧内的挡箭牌挂在口上,一点不怕人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惧内是汉语中对男性在婚姻关系中畏惧妻子心理与行为的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为丈夫对妻子表现出敬畏、顺从或不敢违抗的态度。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权威来源角度分述: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分析

  1. 字义分解

    • 惧:本义为“害怕、恐惧”(《说文解字》:“惧,恐也”)。
    • 内:古时称妻子为“内人”“内子”,与“外子”(丈夫)相对(《礼记·内则》郑玄注:“内,谓妻子”)。

      组合后,“惧内”即指丈夫对妻子的畏惧心理,属汉语特有的婚姻关系描述词。

  2. 权威词典定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

    惧内(jùnèi):动词,指丈夫害怕妻子。

    示例:他为人谦和,但颇惧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P701.)

二、文化内涵与社会演变

  1. 历史语境中的双重性

    • 负面标签:传统社会常以“惧内”讽刺男性失权(如清代《笑林广记》载惧内笑话),反映“男尊女卑”的伦理观。
    • 正面转化:现代语境中,该词渐趋中性,部分语境暗含对妻子能力的认可或夫妻平等的默契(如胡适自嘲“惧内”以倡导性别平等)。
  2. 文学经典佐证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中塑造的杨万石形象,为古典文学对“惧内”的典型刻画:

    “杨万石,大名诸生也,生平有‘季常之癖’。”

    (注:“季常”即宋代陈慥,因惧内典故被苏轼写入诗作,后成“惧内”代称。)

    (来源:蒲松龄. 聊斋志异[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三、学术研究与当代解读

社会学研究指出,“惧内”现象需结合文化背景分析: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2. 许慎(汉).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13(影印本).
  3. 蒲松龄(清). 聊斋志异[M]. 中华书局, 2009.
  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 李银河.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网络扩展解释

“惧内”是汉语中的一个传统词汇,其含义及文化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惧内”指丈夫对妻子存在畏惧心理,即俗称的“怕老婆”。该词由“惧”(害怕)和“内”(古时对妻子的称呼“内人”)组成,字面意为“害怕妻子”。

  2. 情感内涵
    现代语境中,“惧内”并非单纯指恐惧,更多强调因爱而主动包容、忍让,避免矛盾激化以维护家庭和谐。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典型历史案例
    隋文帝杨坚是历史上著名的“惧内”皇帝。他因过度听从独孤皇后的意见,在继承人选择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导致政治悲剧。

  2. 社会观念演变
    古代男权社会中,“惧内”常被视为非常态现象,但部分文人通过自嘲或幽默方式将其合理化,如宋代文人陈季常(号“龙丘居士”)因惧内被苏轼调侃为“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三、实际使用与例句


四、近义词与延伸

“惧内”既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描述,也反映了婚姻关系中情感与权力平衡的复杂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百脉败兴八科奔走笔乾才短思涩漕舟出圹初魄磁性粗荦颠舛遁尾读众方空縠分流电阻公案雚蒻毂毂鼓乐齐鸣海表贺词豁齿兼术饯饮教勖解开静庄谨始机中锦字菊花酒駶跳开购孔繇口信灵旛黎祁露口信孟夏闽关浓醪剽劲平看扑破起送生赀十紧收旗卷伞四苦素木床天凝地闭挑檐亭宇王国乌罐无量寿佛灦焕贤亲小婆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