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煮盐器具。《史记·平準书》:“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汉书·食货志下》:“官与牢盆。” 王先谦 补注:“此是官与以煮盐器作,而定其价直,故曰牢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食盐》﹝集解﹞引 苏颂 曰:“煮盐之器, 汉 谓之牢盆。”
(2).借指盐政或盐业。 唐 孙樵 《康公墓志铭》:“芸阁清秩,牢盆美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及 粤 寇之乱,受祸最深,牢盆至今衰落。” 清 龚自珍 《咏史》:“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牢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记载。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背景:
牢盆指古代用于熬煮制盐的器具。这一解释最早见于《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如《史记》记载:“官与牢盆”,意为官府向盐民提供煮盐的专用工具。其材质多为铁制,是盐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器械。
随着盐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牢盆”逐渐成为盐政或盐业的代称。例如唐代孙樵《康公墓志铭》中“牢盆美声”即指盐政领域的声誉。清代龚自珍《咏史》中“牢盆狎客操全算”也暗喻盐业官营的垄断性。
汉代盐铁官营政策与“牢盆”密切相关。汉武帝时期,朝廷将盐业收归官营,盐民需通过官府提供的“牢盆”煮盐并缴纳赋税。这一制度既保障了国家财政,也反映了古代对盐业的严格管控。
个别文献(如)将其解释为“意志坚定”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主流典籍及权威词典均以“煮盐器具”和“盐政”为核心释义。
“牢盆”的词义演变体现了古代经济与语言的关联,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盐业展开。研究时可优先参考《史记》《汉书》及唐宋诗文中的用例,结合盐政史深化理解。
牢盆(láopén)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用来关押犯人的盆状器皿。牢盆也常用来比喻类似的封闭环境或困境。
牢盆的部首是牛部(牜),总共有7个笔画。
牢盆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牢狱制度。繁体字为牢盆(láopén)。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牢盆在古时的写法为「牢盆」,形状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1. 囚犯被关进了牢盆里,无法逃脱。
2. 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盆,让人感到束缚。
1. 牢狱(láoyù):指监狱或囚禁。
2. 牢记(láojì):指牢牢地记住。
3. 盆景(pén jǐng):指通过栽培植物,装在盆中的艺术造景。
1. 牢房(láofáng):指关禁犯人的房间。
2. 狱中(yùzhōng):指监狱内部。
自由(zìyóu):指没有束缚或限制。
唉声叹气白面儒冠贲龟兵船长蜺车条冲陈抽搭寸产戴山鼇盗赃抖搐短长恶诗方骖竝路番氓歌呗宫军遘屯钩吻鼓吹喧阗规踪郭泰巾豪植涸塞候人画外火宪戛然解舍尽管矜育救灭伉礼牢藉旒冕挛拳緑橘马达加斯加蜜烛墨绖莫逆于心木栖纳异青屏全套软背脊入情入理濡鹈绳屦实物施效绶鸟束椽为柱説证探策铁屑屑歪谈乱道丸子舞词弄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