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ad outline;main idea;gist] 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
略举梗概
故事梗概
亦作“梗槩”。1.大概,概略。《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復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李贤 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 陆游 《书<宛陵集>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 《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2).刚直的气概;慷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魏书·李彪传》:“臣虽下才,輒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
梗概指作品或事件的主要情节、内容要点的高度概括,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故事、书籍、事件等主要内容的大致轮廓或简要叙述,省略细节,突出主干。例如:“他向我介绍了小说的梗概。”(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词源与结构
“梗”本义指植物的枝或茎,引申为“直、挺”或“阻塞”,此处取其“主干、大要”之意;“概”指大略、总括。二字结合,强调对整体内容主干或大略情形的概括。(来源:《辞海》第7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动词用法
除作名词外,“梗概”偶尔也用作动词,意为概括、概述。例如:“请梗概一下会议要点。”(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应用场景
常用于文学创作(如小说梗概、剧本梗概)、影视介绍(剧情梗概)、报告摘要(报告梗概)等场景,帮助读者或听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与近义词区分
相较于“摘要”(侧重摘录要点)、“大纲”(侧重结构条理)、“提要”(侧重提示要点),梗概更强调对整体情节或事件发展主线的浓缩叙述。(来源:《新华词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
“梗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gěng gài”,指对某部作品、事件或复杂内容的高度概括性描述,通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出核心脉络和关键信息。
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本质特征
强调以简驭繁,用凝练的语言呈现原作的整体框架,如小说/电影的主要情节发展线、重要人物关系和关键转折点,省略细节描写和次要支线。
应用场景
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写作建议:需抓住“起承转合”逻辑,突出核心矛盾与结局,避免陷入细枝末节。例如科幻小说梗概应明确科技设定与主角目标,而非具体对话描写。
安顿板平炳炳显显兵贵先声补缀乾坤纯衣赐示待漏倒吊弟门底线东方图书馆东坦凤凰台封弥涵澹邯郸梦寒液恒代遗风花笺缓期隳顿挥弓混饭吃胡以降替交流电角椅节丧锦凡金闺籍金橘济师救护车句限柯笛来辰炉烟棉纱末迹拟范潜搆前件峭刻青尖扫庭牲牲伸延梳洗打扮四棱简诉讼费太阳历韬眚天智条柜蜕骸脱秤陀螺细菜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