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煮鹽器具。《史記·平準書》:“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漢書·食貨志下》:“官與牢盆。” 王先謙 補注:“此是官與以煮鹽器作,而定其價直,故曰牢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食鹽》﹝集解﹞引 蘇頌 曰:“煮鹽之器, 漢 謂之牢盆。”
(2).借指鹽政或鹽業。 唐 孫樵 《康公墓志銘》:“芸閣清秩,牢盆美聲。”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及 粵 寇之亂,受禍最深,牢盆至今衰落。” 清 龔自珍 《詠史》:“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遊。”
“牢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背景:
牢盆指古代用于熬煮制鹽的器具。這一解釋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和《漢書·食貨志》,如《史記》記載:“官與牢盆”,意為官府向鹽民提供煮鹽的專用工具。其材質多為鐵制,是鹽業生産中不可或缺的器械。
隨着鹽業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提升,“牢盆”逐漸成為鹽政或鹽業的代稱。例如唐代孫樵《康公墓志銘》中“牢盆美聲”即指鹽政領域的聲譽。清代龔自珍《詠史》中“牢盆狎客操全算”也暗喻鹽業官營的壟斷性。
漢代鹽鐵官營政策與“牢盆”密切相關。漢武帝時期,朝廷将鹽業收歸官營,鹽民需通過官府提供的“牢盆”煮鹽并繳納賦稅。這一制度既保障了國家財政,也反映了古代對鹽業的嚴格管控。
個别文獻(如)将其解釋為“意志堅定”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主流典籍及權威詞典均以“煮鹽器具”和“鹽政”為核心釋義。
“牢盆”的詞義演變體現了古代經濟與語言的關聯,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鹽業展開。研究時可優先參考《史記》《漢書》及唐宋詩文中的用例,結合鹽政史深化理解。
牢盆(láopén)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用來關押犯人的盆狀器皿。牢盆也常用來比喻類似的封閉環境或困境。
牢盆的部首是牛部(牜),總共有7個筆畫。
牢盆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牢獄制度。繁體字為牢盆(láopén)。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牢盆在古時的寫法為「牢盆」,形狀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囚犯被關進了牢盆裡,無法逃脫。
2. 這個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的牢盆,讓人感到束縛。
1. 牢獄(láoyù):指監獄或囚禁。
2. 牢記(láojì):指牢牢地記住。
3. 盆景(pén jǐng):指通過栽培植物,裝在盆中的藝術造景。
1. 牢房(láofáng):指關禁犯人的房間。
2. 獄中(yùzhōng):指監獄内部。
自由(zìyóu):指沒有束縛或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