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杖徒流的意思、笞杖徒流的详细解释
笞杖徒流的解释
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词语分解
- 笞杖的解释 指古代的笞刑与杖刑。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大诘减等》:“ 元世祖 笞杖之刑既定,曰: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止杖九十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
- 徒流的解释 徒刑或流刑。《水浒传》第三五回:“便是发露到官,也只该个徒流之罪,不到得害了性命。”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清丈馀论》:“是时军需浩繁,定例隐漏一亩以上,即拟徒流。”参见“ 徒刑 ”。
专业解析
笞、杖、徒、流是中国古代隋唐以降正式确立的四种主要刑罚,合称“五刑”中的四种(另一刑为死刑)。它们构成了封建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惩罚手段,具体含义如下:
一、 笞 (chī)
- 释义: 用竹板或荆条击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 执行方式: 行刑所用刑具称为“笞杖”,通常用竹板或荆条制成。笞刑主要针对轻微犯罪,旨在羞辱和惩戒。
- 等级: 隋唐时期笞刑分五等:笞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唐律疏议·名例律》明确记载:“笞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耻之。”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笞”的解释;《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卷一《名例》。
二、 杖 (zhàng)
- 释义: 用比笞杖更粗大的竹板或荆条击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刑罚。其严厉程度重于笞刑,轻于徒刑。
- 执行方式: 刑具称为“杖”,规格通常大于笞杖。杖刑适用于比笞刑稍重的犯罪。
- 等级: 隋唐时期杖刑也分五等: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唐律疏议·名例律》载:“杖者,持也。持以击之。”
- 来源参考: 《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杖刑”的解释;《唐律疏议》卷一《名例》。
三、 徒 (tú)
- 释义: 强制犯人服一定期限劳役的刑罚。是剥夺犯人自由并强制劳动的刑罚,重于杖刑。
- 执行方式: 犯人被拘禁在本地或流放至指定场所(如官府作坊、驿站、矿山等)从事苦役。徒刑不仅剥夺自由,还具有明显的羞辱和奴役性质。
- 等级: 隋唐时期徒刑分五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唐律疏议·名例律》云:“徒者,奴也。盖奴辱之。”
- 来源参考: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关于五刑制度的章节;《唐律疏议》卷一《名例》。
四、 流 (liú)
- 释义: 将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或充军,并不准返回原籍的刑罚。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 执行方式: 犯人被强制迁徙到距离京城数千里外的荒僻之地,通常需在当地服劳役(如筑城、屯田等)或充当戍卒。流刑旨在永久或长期放逐犯人,使其远离乡土和宗族。
- 等级: 隋唐时期流刑分三等(俗称“三流”):流二千里、流二千五百里、流三千里。每等通常需服劳役一年(后改为不加杖)。《唐律疏议·名例律》解释:“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
- 来源参考: 《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法律出版社)隋唐卷刑罚制度部分;《唐律疏议》卷一《名例》。
历史演变与地位
笞、杖、徒、流作为法定五刑的主体,自隋《开皇律》正式确立后,为唐、宋、明、清历代法典(如《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所沿用,虽具体规定(如刑具尺寸、流放地点、是否附加杖刑等)各代略有差异,但其作为基本刑罚种类的核心地位长期未变,是理解中国古代司法实践的关键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笞杖徒流”是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的四种刑罚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单字释义
- 拼音:chī zhàng tú liú(“笞”易误读为tái,正确读音为chī)。
- 笞:用竹板或荆条抽打,属最轻刑罚,主要用于轻微犯罪。如清代笞刑分五等(十至五十下)。
- 杖:用粗荆条或大竹板击打背、臀、腿,力度重于笞刑,分五等(六十至一百下)。
- 徒:剥夺自由并强制劳役,刑期分五等(一年至三年),体现“奴辱”性质。
- 流:流放至偏远地区并服劳役,仅次于死刑,按距离分三等(二千里至三千里)。
二、整体含义
该词泛指古代四种轻重不同的刑罚,属于“五刑”体系(笞、杖、徒、流、死)的前四类,最早形成于隋唐,沿用至明清。其核心是通过肉体惩罚、限制自由等方式维护社会秩序。
三、出处与用法
- 文献来源:出自元代乔吉(字孟符)杂剧《金钱记》第三折:“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
- 例句:明代《大诰》规定,若百姓持有此书,犯笞杖徒流罪可减刑一等,反之则加刑。
四、补充说明
“笞”字因竹字头常与竹制刑具关联,字形体现古代刑罚工具特征。这一体系反映了传统法律“宽简”与“威慑”并重的思想,但后期滥用导致酷刑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豹産辩逸剥蚀不赖沧海客憯尽重九初潮粗糠村人打换砥节奉公恫喝动物纤维躲避燔燎分夜伏特加岗亭羔皮公库行僞何家红换授箭手减死交葛交煽敬分旌色乣军镌黜开私门抗进伉俍枯肺阃闺连续光谱烈业临政禄力逻役鸣文宁为鷄口,毋为牛后女黄冠瓯檥配衬仆缘羌戎寝不聊寐秋女铨文辱仕商代城墙遗址声色不动踏访贪巧陶令菊土青木香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