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日的愤怨。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序》:“将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 宋 叶适 《取燕》一:“使 契丹 政令犹强,社稷犹固,我独抗宿愤,劳累战,虽得 燕 蓟 ,而财竭民怨,内溃外叛,遂以失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霏微滴沥,溅面洒肌,浩荡鏗鍧,惊心动魄。可以起壮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尘纷,可以平宿愤,亦天下伟观也。”
“宿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ù fèn(部分文献标注为xiǔ fèn,但现代读音以sù 为主)。其核心含义为旧日的愤怨,指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怨恨或不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因过去的事件或矛盾产生的、未能化解的愤恨情绪,强调时间上的延续性。例如:
“抗宿愤,劳累战” ——宋·叶适《取燕》
近义词与反义词
历史文献
现代语境
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形容个人或群体因历史原因(如战争、矛盾)产生的长期不满,例如:“两国因领土问题宿愤难消”。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原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历史典籍。
宿愤,读音为sù fèn,是一个形容词词语,用来形容因为一直承受不公正待遇或者受到不公正对待而积聚起来的愤怒和愤懑之情。
宿愤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心,宀是“宀字底”;心是“心字底”。宿愤共七个笔画。
宿愤一词源于《左传·僖公十一年》:“是以无一日而不忿耳。”之后逐渐演化为“宿愤”。表示长期积累的愤怒情感。
宿愤的繁体字为「宿憤」。
在古时候的写法中,宿愤在某些字典中可见为「宀心」结构,但这种写法较少见。
1. 被冤枉的人积聚了宿愤,终于爆发出来。
2. 这部电影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宿愤和对不公正待遇的抗争。
宿怨、愤恨、积怨、怨愤。
长存的怨懑、积压的愤恨。
宽恕、释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