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觱发的意思、觱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觱发的解释

(1).风寒冷。《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毛 传:“觱发,风寒也。” 马瑞辰 通释:“《説文》:‘滭,滭冹,风寒也。’……滭冹盖本字,《毛诗》作觱发,叚借字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蒿麦冬生,无解觱发之肃杀。” 明 唐志契 《绘事微言·雪景》:“画雪最要得觱发栗烈意,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北风觱发短后衣,萧条中野行人稀。” 郑泽 《登楼叹》诗:“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觱发》:“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声悲惨,冬日寒风骤发,其声似之……总不若谚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正谓风吹篱落,其声似觱栗,与诗意合。觱发,今俗名头管,乐书名风管,又可证焉。”参见“ 觱篥 ”。

(3).觱沸。泉涌出貌。 宋 苏轼 《泂酌亭诗》:“ 琼山 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觱发(bì b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形容风声凛冽、寒冷刺骨的状态,常用于描绘冬季寒风呼啸的景象。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解析

  1. 字形结构

    “觱”为形声字,上部“⺮”(竹)表意,下部“必”表音,本义指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觱篥),引申为风吹竹管发出的凄厉声响。“发”在此处通“發”,意为兴起、发散。二字组合后,强调寒风骤起、呼啸而过的动态感。

  2. 核心词义

    指寒风猛烈、凛冽刺骨的状态。《汉语大词典》释为“寒风触物声”,《古代汉语词典》注为“风寒冷”。


二、文献用例与权威释义

  1. 经典文献出处

    《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描述周历正月(夏历十一月)寒风呼啸的严冬景象。汉代郑玄笺注:“觱发,寒风也。”

    按:此句为汉语史上对该词最早的书面记载,奠定其“寒风凛冽”的经典语义。

  2. 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字典》:释“觱”为“风寒冷”,引《诗经》为例证。
    • 《辞源》:解“觱发”为“大风触物声”,强调其拟声特性。
    •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为“寒风凛冽的样子”,突出视觉与体感的双重寒意。

三、文化内涵与关联概念

  1. 自然现象的文学象征

    在古代诗文中,“觱发”不仅描摹寒风,更承载萧瑟、肃杀的情感意象。如宋代陆游《雪后苦寒》中“绕枝空有鹊觱发”,以风声渲染孤寂氛围。

  2. 与“栗烈”的关联

    在《诗经》中,“觱发”与“栗烈”(严寒刺骨)并列使用,二者共同构成对极寒天气的完整描述,体现古汉语中双音节词的表意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毛诗正义》(郑玄笺注)
  4.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5.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觱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bì fā,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1.形容风寒凛冽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多用于描绘寒冷刺骨的天气。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毛传注为“觱发,风寒也”。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用“觱发之肃杀”形容严冬的肃寒。该词常与“栗烈”连用,表示极寒的气候。

2.指代乐器“觱篥”

“觱篥”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源自西域。部分文献中“觱发”可能通假为“觱篥”,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3.形容泉水涌出

在《说文解字》等注解中,“觱发”也被引申为泉水翻腾涌出的样貌,如“觱沸”一词。不过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诗经》相关注释或古代训诂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拔救包银飙飙皴裂大吃大喝冻瘃多快好省方兆匪服黼杀各琅琅革兰氏阳性菌勾中贯次诖僞呼应鲚刀鱼金兰契金罂子济窍飘风旧编九罭急赈军需品阚阚蔻丹老马为驹靓深另眼看觑丽神咙咙陋规鸾缄梅花曲蒙谷能士笯赤建国篇条侵挠秋液曲变缺如日炙风吹散弛上法神幕释滞收服熟泥思裁耸踊素帘俗乐檀维天覆地载推伏吞炭漆身宛舌卧龙岗险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