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觱发的意思、觱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觱发的解释

(1).风寒冷。《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毛 传:“觱发,风寒也。” 马瑞辰 通释:“《説文》:‘滭,滭冹,风寒也。’……滭冹盖本字,《毛诗》作觱发,叚借字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蒿麦冬生,无解觱发之肃杀。” 明 唐志契 《绘事微言·雪景》:“画雪最要得觱发栗烈意,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北风觱发短后衣,萧条中野行人稀。” 郑泽 《登楼叹》诗:“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觱发》:“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声悲惨,冬日寒风骤发,其声似之……总不若谚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正谓风吹篱落,其声似觱栗,与诗意合。觱发,今俗名头管,乐书名风管,又可证焉。”参见“ 觱篥 ”。

(3).觱沸。泉涌出貌。 宋 苏轼 《泂酌亭诗》:“ 琼山 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觱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bì fā,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1.形容风寒凛冽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多用于描绘寒冷刺骨的天气。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毛传注为“觱发,风寒也”。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用“觱发之肃杀”形容严冬的肃寒。该词常与“栗烈”连用,表示极寒的气候。

2.指代乐器“觱篥”

“觱篥”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源自西域。部分文献中“觱发”可能通假为“觱篥”,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3.形容泉水涌出

在《说文解字》等注解中,“觱发”也被引申为泉水翻腾涌出的样貌,如“觱沸”一词。不过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诗经》相关注释或古代训诂学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觱发(bì f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补充,弥补。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弗字旁。言字旁表示人说话的意思,弗字旁则表示否定、不足的意思。这个词的笔画总共有12画。 觱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些不同,觱字的繁体写法是觢。觱发一词也可以引申为弥补差距,填补空缺的意思。 以下是觱发的例句: 1. 我们要觱发知识的缺陷,持续学习提升自己。 2. 这份方案需要觱发市场的需求,才能够顺利实施。 一些与觱发相关的组词有:觱发(补充),觱发救助(弥补帮助),觱发缺点(补充不足),觱发差距(填补差异)。 与觱发近义的词语有:弥补,补救,填补,弥隙,弥衍。这些词语都表示修正、弥合不足的意思。 反义词:无。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