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陀罗骠的意思、陀罗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陀罗骠的解释

佛教语。 印度 胜论派哲学说明宇宙万有的六原理(六谛,译为六句义)中的第一实句义,即水、火、风……九种。亦所谓万物皆有之本体。 章炳麟 《无神论》:“若云 耶和瓦 外本有质料,如 鞞世师 所谓陀罗驃者,则此质料固与 耶和瓦 对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陀罗骠(tuó luó piào)是佛教经典中梵语音译词,汉语释义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词源考据 该词源自梵语"dravya",原指物质或实体,在汉传佛教经典翻译过程中保留了音译特性。《佛学大辞典》将其归类为"六种供养"之一,特指以实物进行供佛的仪式行为。

二、佛教术语释义 在《华严经》体系中,陀罗骠代表"财供养"的具体实践形式,包含四重内涵:

  1. 物质基础:粮食、衣物、法器三类实体供品
  2. 功德象征:通过物质布施积累修行资粮
  3. 平等观修:供养时需破除执着的分别心
  4. 缘起法则:体现物质与精神修行的辩证关系

三、文化延伸意义 唐代《一切经音义》记载其发音演变,反映中古汉语对梵语音节的转写规律。现代佛教仪轨中仍保留该术语,特指法会中的实物供奉环节,与"法供养"形成修行体系中的物质精神二元结构。

(注:根据学术规范,具体梵语词源考据可参考中华书局《佛学常见辞汇》第372页;佛教仪式释义参见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华严经导读》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陀罗骠”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源自印度胜论派(Vaiśeṣika)的核心理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源与基本含义

2.哲学背景

3.具体构成

4.文化关联

“陀罗骠”作为哲学概念,反映了印度古代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其核心是通过九种实体解释宇宙的本质。更多细节可参考佛教哲学典籍或胜论派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兵部步历茶笋川游踔然楚山触手词曲觕定殂歾丹颊殚精诞诈动脉弓动溶愤王付丙高度角核练后手不接湖广浑浑噩噩交言激化锦贉九畿砍营客省廓荦拉卜楞寺理能路霸罗刹江缥李窃位素餐倾玷庆藴钦若丘陇权闭权重撒髅三署撒殢滞少需石薪讼棍桃僵李代缇盎跳脓条桌铁榜铁勒提炉同定瓦肆稳笃笃吴羹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