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丧满十三月祭祀时所供之肉。《礼记·檀弓上》:“ 颜渊 之丧,馈祥肉。 孔子 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仪礼·士虞礼》“朞而小祥” 汉 郑玄 注:“《檀引》曰:‘归祥肉。’” 贾公彦 疏:“引之者证小祥,是祭故有肉也。”参见“ 祥祭 ”。
“祥肉”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特定祭祀用品,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亲人去世满十三个月时,在祭祀仪式中供奉的肉食。这一概念源自《礼记·檀弓上》和《仪礼·士虞礼》的记载。
礼仪背景
属于“祥祭”(即小祥祭)的一部分,是古代丧礼的重要环节。父母去世后第十三个月举行小祥祭,通过供奉祥肉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并标志丧期进入新阶段。
文献例证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在弟子颜渊的丧礼中,曾接受他人馈赠的祥肉,并在弹琴后才食用,体现了礼仪的庄重性。
字义解析
扩展说明:祥祭后还有“大祥祭”(二十五个月),不同阶段祭祀方式有别,祥肉仅用于小祥祭。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
《祥肉》是一个中文词汇,主要指象征祥瑞、吉祥和福气的肉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肉类在祭祀和重大节日中往往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因此,《祥肉》一词常用来代表吉祥、幸福和繁荣。
《祥肉》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汉字:祥(部首:示,笔画:8)和肉(部首:⺼,笔画:6)。
《祥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传统文化中。在传统祭祀活动中,祥瑞的肉类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它代表了家庭的繁荣和幸福。
《祥肉》的繁体字为「祥肉」。
在古代,「祥肉」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古籍记载,古时候「祥肉」的写法可能为「祥⺼」或「祥⺺」,其中⺼和⺺均为「肉」的旧字形。
1. 这块祥肉代表着我们家庭的幸福和繁荣。
2. 在年夜饭上,爷爷总是会特意准备一块祥肉,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祥瑞、祥和、祥云、吉祥、幸福、繁荣、福气、家庭
喜肉、好肉、吉肉
凶肉、恶肉、厄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