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箓的意思、受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箓的解释

(1).古代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接受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叫受箓。《诗·大雅·文王序》“ 文王 受命作 周 也” 唐 孔颖达 疏:“伐 崇 ,作 灵臺 ,改正朔,布王号於天下,受籙应《河图》。”

(2).指道家接受符箓。 刘师培 《<文说>序》:“由是 五祖 传灯, 灵素 受籙,师承所在,罔敢或遗,可谓文章之桎梏矣。”

(3).谓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仪式接受符箓。《隋书·经籍志四》:“后 周 承 魏 ,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 魏 之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箓是道教的重要宗教仪式,指道士接受道门传授的符箓(也写作“符籙”),正式成为具备法职的道教神职人员的过程。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阐释:

  1. 核心释义:接受符箓

    • “受”:意为接受、承受、继承。
    • “箓”(籙):本义指簿籍、记录。在道教中专指“符箓”,即由道教神灵授予的、以符文秘篆书写的凭证、信物或经书秘典。它通常包含神祇名讳、形象、符咒、戒律及召遣神吏的秘法。
    • 合义:因此,“受箓”最基础的字面意思就是接受、领受道教传授的符箓。这标志着个体正式进入道门法脉,获得相应的神职身份(如“法师”)和行使特定宗教职能(如主持斋醮科仪、召神遣将、驱邪治病等)的资格。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卷,第1598页“受”字条;第8卷,第1289页“箓”字条)。
  2. 宗教内涵:法职传承与盟誓

    • 法脉传承:受箓不仅是领取符箓文书,更是一个神圣的传承仪式。它象征着道法的正统传承,由高功法师或传度师将本派(如正一派)的道法、戒律、秘术传授给弟子,弟子由此继承该派的法统和神力。
    • 神人盟约:受箓被视为与神灵建立契约的过程。弟子通过受箓,表示皈依道门,发誓遵守戒律、精进修持、济世度人;而天庭神灵则通过符箓授予弟子相应的神职、权限和护法神将。来源:《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受箓”词条);《道藏》相关科仪文献(如《正一修真略仪》)。
  3. 身份象征与进阶

    • 资格认证:在古代道教(尤其正一派)中,受箓是成为正式道士(有法职的道士,区别于仅出家的全真派道士)的必要步骤。未受箓者通常不能主持重要的斋醮法事。
    • 等级体系:道教箓职(如“三五都功箓”、“正一盟威箓”、“上清箓”等)有高低等级之分。道士需要根据修行程度和功德积累,依次受更高级别的箓,标志着其道阶的提升和法力的增强。来源:《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相关章节);《道教礼仪》(王卡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总结来说,“受箓”在汉语词典层面的核心含义是“接受道教传授的符箓”,其深层内涵则指向一个神圣的宗教仪式,象征着道法传承、神人盟誓,以及道士获得法职身份和宗教权限的关键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受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涉及古代政治与道教文化。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词义概述

“受箓”原意是接受符命之书,后衍生出不同场景的特定含义。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三方面:

  1. 帝王受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天命,接受天赐符书以证明统治合法性(如《诗经》及唐代孔颖达注疏中提到的周文王受命事例)。
  2. 道教仪式:指道教信徒通过特定仪式接受符箓,象征正式入道或获得法力(如唐代贾岛诗《元日女道士受箓》提及的道教受箓)。
  3. 新帝登基:部分朝代新皇帝即位时,按道家仪式接受符箓,以示正统(如《隋书·经籍志》记载后周皇帝依循旧制受箓)。

二、分点释义

  1. 政治象征意义
    古代帝王通过“受箓”强化“君权神授”观念。例如《诗·大雅·文王序》中周文王“受命作周”,唐代孔颖达疏注提到其“受籙应《河图》”,即借助符箓巩固政权合法性。

  2. 道教宗教行为
    道教中,“受箓”是重要仪轨,弟子需经过授箓仪式获得法职。如刘师培在《<文说>序》中批评此类仪式为“文章桎梏”,侧面反映其在宗教文化中的普遍性。

  3. 历史制度实践
    北朝至隋唐时期,部分政权将道教仪式纳入皇家登基流程。《隋书》记载北周皇帝即位时“如魏之旧”行受箓礼,说明其曾作为国家礼制存在。

三、延伸与关联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道教文化背景,若需进一步考据具体案例,可查阅《隋书》《诗经》注疏及相关道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奥远边都兵源避易补刺不谐当参谘赤寸喘证出畋磋琢黛緑大宗伯堆叠发绺俸廉封羊拂袖而归辅益觥舡诟丑官鲊国艰喝倒采鸿禧侯伯佳观节适讥诃急惊风撞着慢郎中精甲剧路开国元老奎文累欷陵师路数绿豆民间艺术漠如粘液性水肿拍子剽模平岁镪水倾国诠才末学趋承声伎儿沈潜石堪子兽物嗣德屯积绾手危慄小孤撮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