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廉范传》:“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叔度 , 廉范 字。后遂以“来暮”为称颂地方官德政之辞。 唐 王勃 《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藩维克振,既参来暮之歌;邦国不空,自有康沂之相。” 宋 柳永 《永遇乐》词:“拥朱旛,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何启 胡礼垣 《曾论书復》:“《卿云》之歌,金天之颂,来暮之嘆,去思之碑,无当亦无谓也。”
“来暮”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称颂地方官员的德政。以下是详细解释:
“来暮”字面可理解为“为何来得这样晚”,但实际含义是百姓对贤能官员的赞美,暗含“若早来治理,民生会更早受益”的感慨。
出自《后汉书·廉范传》:
后世文人常以“来暮”赞颂官员政绩,例如:
该词逐渐演化为对官员治理有方、深得民心的象征,强调官员政策对民生改善的直接影响。
“来暮”通过历史典故和文学化用,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良政惠民”的典型意象,既体现百姓对官员的期待,也反映德政实践的社会价值。
《来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指时间的流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来时的黎明和离去时的黄昏。除了形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段外,也比喻事物的兴衰变化。
《来暮》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土”和“日”,整个成语共有11个笔画。
《来暮》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古老。在繁体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比现代简化了很多的。有关《来暮》这个成语,其古代汉字写法为「來暮」。
1. 人生如夏花之绚烂,转瞬即逝,转眼间已经来暮。
2. 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是来时还是暮时,都要尽力去完成。
3. 身为一个远离家乡的年轻人,我常常思考着来暮的人生,感慨万分。
1. 来历:指事物的由来和发展的历史。
2. 来者不拒:指不管谁来找都接纳。
3. 暮年:指人的晚年。
1. 兴衰:指事物的盛衰兴衰。
2. 晨昏:指一天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3. 生老病死:指人类生命的始末。
1. 长久:指时间长久,不变。
2. 常存:指事物一直存在,不消逝。
3. 永恒:指永远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