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后指人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为“乱命”。 唐 赵璘 《因话录·宫》:“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况能禀乱命而不改者,此则尤可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是真吾弟之乱命矣,其将谓我人头畜鸣者耶!”
(2).悖谬的命令。《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一回:“ 老袁 欺人太甚,既召他进京,又令他南返,不但失信 芝祥 ,并且失信 直人 ,这等乱命,我尚可副署么?”
“乱命”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的魏武子故事。魏武子病重时,先命儿子魏颗将宠妾改嫁,但临终神志昏迷时又改令殉葬。魏颗最终选择执行父亲清醒时的命令,并解释“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由此形成“乱命”概念,特指人临死前因神志不清下达的混乱遗言。后世如唐代赵璘《因话录》、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文献中,均沿用此典故引申义。
指违背常理或逻辑的荒谬命令。例如:
含义类型 | 典型特征 | 文献例证 |
---|---|---|
原始义 | 临终混乱指令 | 《左传》魏武子遗命矛盾 |
引申义 | 违背理性的强制命令 | 《东周列国志》亡国之令 |
注:现代使用中,“乱命”更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日常口语较少出现。需注意与“乱命”字面组合(如“胡乱命令”)的区别,其作为特定典故词汇具有固定文化内涵。
乱命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乱”和“命”两个字组成。
“乱”是一个意思广泛的动词,表示混乱、无序、不安定、杂乱等含义。它的部首是“丿”,总笔画数为7。
“命”是一个名词,表示生命、命运、命令等含义。它的部首是“口”,总笔画数为8。
乱命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形容生命的不安定和混乱,指人的命运陷入纷乱无序的状态。
在繁体中文中,“乱命”的写法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并没有特定的写法来表示“乱命”,这个词语的使用较为现代。
以下是一些使用“乱命”的例句:
1. 他的人生经历真是一段乱命,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2. 现在社会上的乱命事件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加强法律的执行。
3. 当你处于乱命之中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些与“乱命”相关的组词包括:
1. 乱世:形容时局动荡,社会秩序紊乱的时期。
2. 命局:指一个人的命运,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3. 乱象:指社会或某个领域的混乱和不正常的现象。
与“乱命”近义的词语有:混乱、纷乱、杂乱。
与“乱命”相反的词语有:安定、有序、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