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乱命的意思、乱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乱命的解释

(1).《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后指人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为“乱命”。 唐 赵璘 《因话录·宫》:“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况能禀乱命而不改者,此则尤可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是真吾弟之乱命矣,其将谓我人头畜鸣者耶!”

(2).悖谬的命令。《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一回:“ 老袁 欺人太甚,既召他进京,又令他南返,不但失信 芝祥 ,并且失信 直人 ,这等乱命,我尚可副署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乱命”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献溯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乱命”为汉语合成词,由“乱”(混乱、荒谬)与“命”(命令、指示)构成,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元年》。其核心含义指荒谬无理、违背伦常或事理的命令,常用于描述上位者发布的错误决策。例如《左传》记载郑庄公因与母亲矛盾而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大臣颖考叔直言此为“乱命”,并劝谏其收回成命。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释为“荒谬无理之命”,强调其违背常理与正当性。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标注其语境多与政治、伦理相关,如君主昏聩或家族尊长妄发指令。

三、用法与延伸

  1. 古代用法:多用于史书与政论,如《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评隋炀帝“乱命频出,终致国亡”。
  2. 现代延伸:可泛指违背规律或公序良俗的决策,如“企业乱命致员工无所适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例)。

四、文献参考来源

  1. 《左传》原文及注解(来源:国学网《十三经注疏》电子版)
  2. 《汉语大词典》(来源:汉典网)
  3. 《资治通鉴》选段(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

网络扩展解释

“乱命”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一、本义溯源(源于《左传》典故)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的魏武子故事。魏武子病重时,先命儿子魏颗将宠妾改嫁,但临终神志昏迷时又改令殉葬。魏颗最终选择执行父亲清醒时的命令,并解释“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由此形成“乱命”概念,特指人临死前因神志不清下达的混乱遗言。后世如唐代赵璘《因话录》、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文献中,均沿用此典故引申义。

二、引申含义

指违背常理或逻辑的荒谬命令。例如:

三、语义辨析

含义类型 典型特征 文献例证
原始义 临终混乱指令 《左传》魏武子遗命矛盾
引申义 违背理性的强制命令 《东周列国志》亡国之令

注:现代使用中,“乱命”更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日常口语较少出现。需注意与“乱命”字面组合(如“胡乱命令”)的区别,其作为特定典故词汇具有固定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闇曶摆台保垒八王之乱奔趋标情夺趣螭坳楚辱词侍翟车低簌断案阸穷分米复旧富年宫碗棺材寡嫂轰笑鬟露欢颜火并降秩键角袈裟甲香金塘山救命星卷烟鞠躬君子客程老雕虫理意蔍苴芒郎盟首面奉蜜滓磨刮末境母服朴俭掊攟潜光轻断犬子惹绊善旌胜遇伸敬折辕收山司书酸冷铜阬闲平校覈校尉厨小型张